纵横峡谷周瑜出装攻略(纵横峡谷周瑜出装攻略最新)
历史中周瑜天资纵横,为何有人说他会在攻打南郡之时被曹仁打败以致中毒箭被孔明气死?
谢谢邀请。
天资纵横指的是《三国志》中的周瑜,“被曹仁打败又被诸葛亮气死”的是《三国演义》里的周瑜。
一部历史文献一部小说二者写作的出发点不同对同一个人物的描写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三国志》是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史书,所记录的人与事多以实际发生为主当然也因为阵营喜好夹带部分偏私的描述成分,但总体而言可信度较高。
作者陈寿是蜀人但后来入晋朝为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等三国时期的史书、野记编纂而成的一部章回体“演义(小说)”所著内容虽然以历史大事件为基础但是加入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多处内容为了凸现任务做了违反历史史实的修改。更为只要的是《三国演义》整篇因为作者所处元末明初的时代背景导致全文以尊刘贬曹为写作中心。
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
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气的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死前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被曹仁射伤后又遭诸葛亮气死的桥段都是作者罗贯中为了凸现诸葛亮的任务形象而编纂的。
为什么《三国演义》要这么些呢?原因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代背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处于元末明初的朝代更替。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将国民分为四个等级被元朝统治的原宋朝人称之为“南人”等级最低受到的压迫也最重。而元末时期政治更加黑暗,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反抗运动风起云涌。
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作者罗贯中将这个时代的诉求編纂在《三国演义》中,即为匡扶汉室,尊刘贬曹。匡扶汉室,指的是希望恢复汉人自己的统治;尊刘贬曹,指的就是反蒙兴汉(汉人自己的江山)。这成为整篇“演义”的基调。
2.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以“匡扶汉室”为政治主导思想刘备集团是古代礼法的楷模形象,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张飞的勇,赵云的忠等等都是“演义”中的正面形象;而相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集团多以负面形象出镜,最为明显的就是曹操以“奸”的形象贯穿全书。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罗贯中对于既没有“匡扶汉室”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孙吴集团着墨较少,多以陪衬的角色形象进行描述。
3.同类型主角只有一个的写作原则,《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也遵循小说编纂的写作原则,同一个类型的主角只有一个而且必须是最为符合全文中心思想的那一个。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
显而易见,诸葛亮相比较周瑜距离“匡扶汉室”的中心思想要近许多,毕竟诸葛亮处于刘备的正面阵营团队而周瑜只属于孙吴的陪衬团队。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将周瑜的形象人为的人弱化以此来称托中心人物诸葛亮。
因此,如果读者想要回顾三国那一段历史建议《三国志》配合着裴松之《三国志注》一起看这样可以对那一段历史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如果读者只是想看一部历史小说,那么《三国演义》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小说是小说可当不得真的。
周瑜周瑜在正史中的形象是光辉伟岸的,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气量狭窄形象。《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小说,属于文学艺术,塑造的是文学形象而非历史形象。《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的立场是拥刘反曹,过分夸大诸葛亮的智慧,贬低周瑜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慧过人,是一种艺术手段,像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就是罗贯中编出来的,为的是衬托诸葛之智。而历史上的周瑜气度宏量,雄姿英发,是个军事奇才。而诸葛亮更多的是政治才能,治理国家的能力,而军事才能并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