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年三国志2中,魏国还是吴国更好(少年三国志2魏国厉害还是吴国厉害)
为什么大多数人喜欢魏国与蜀国,而往往忽视吴国?
首先我们来看看蜀国,刘备出身贫寒,却打着皇亲国戚的名号要框扶汉朝,注定了一生坎坷流离奋斗的经历,这个经历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广大人民喜欢看的,妥妥的奋斗史啊。这个奋斗史在经济学家看来就是如何空手套白狼,在政治家看来就是谋略,在商人看来就是管理之道,在平民看来就是屌丝的逆袭。反正人家先摆正了名,符合各个阶级各个成次的心理,无论在这个奋斗的过程出现了怎样的对错那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到最后人家不是也算成功了吗?所以跟其他两国比较起来有关蜀国的一切大家都是兴趣最浓的,都要留心看看,听听。
然后就是魏国了,曹操呢,属于体制里面的人,可是这个体制已经大大的坏了,无法满足曹操的正常能力发挥,那怎么办,那他就要做能改变体制的人。这就要和身边比自己强大的人明争暗斗,如何斗?怎么斗?这也是一部奋斗史啊!它可以让管理人员如何看到让公司起死回生自己变成大股东,改变游戏规则让自己变成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相信也是每个人的理想和愿望。虽然大家都知道把别人的公司占为己有有点不道德,但我们可以争议争论对错嘛。所以大家也爱看魏国,
最后就是吴国了,吴国呢,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公司的部门,这个部门早早确认了带头人,下面的人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工作就好了嘛,别的部门乱成一锅粥,让他们乱去吧。大家一看这个部门这么团结稳定,里面的人不想出来趟混水,外面的人暂时插不进去。没有太多的传奇。没有太多的奋斗案列让大家欣赏所以喜欢他的人自然就少一点。
个人观点,望大家指教。
为什么大家不能给吴国一个公正的评价?也就是说,为什么大家忽视吴国?说吴国名将少?文有周瑜、陆逊之智;武有甘宁、太史慈之勇,而吴主孙权年轻有为,他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赢得了部下的支持,使江东名士张昭、周瑜、鲁肃、程普、太史慈等对他"委心而服事焉"稳定了东吴局势,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军,与魏、蜀成鼎足之势,219年,孙权索取荆州,袭杀蜀国大将关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29年他在南京称吴王,孙权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政治眼光,还在称帝之前就在交州和广州设立郡县;242年又派兵攻占海南岛,此间还发兵一万柄横渡海峡到达台湾岛,基本上统一江南地区。他推行大规模的屯田措施,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航海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实力,成为三国中延续时间最长,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连同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大家对吴国的不公正的对待的原因就在于历史著作的非客观评价。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引导。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首先,我们熟悉三国的故事,基本都是从《三国演义》中而来,而三国演义的主旨是“尊刘抑曹”,对于蜀汉君臣的描写十分详尽充实,人物形象高大上,而作为反衬的曹魏,也需要有一定的描述,而孙吴这里,就只能当一块背景板,甚至是串场用的,毫无存在感。
三国地图
其次,随着民国开始兴起的疑古风、翻案风,到近些年三国大热,很多人为了标新立异突出自己,因此风向变成了“尊曹抑刘”,对曹操以及曹魏的文臣武将开始无限制吹捧,“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曹仁、张辽武力超群,吊打关张”等等,甚至深挖一些诸如戏志才等一干没有存在感的人。然后极力贬低蜀汉君臣,刘备不行,关羽张飞不行,诸葛亮一无是处,赵云就是个保镖等。在这股疑古风、哗众取宠风里,吴国能拿出来翻一番案的也就是周瑜并非气量狭小,鲁肃不是老好人,其他人本来在演义中就没什么笔墨描写,也就无案可翻。
周瑜画像
再次,东吴的建立过程十分顺利,后面收取交州也是一股而下,因此并没有过多的戏剧性历史。反观曹魏和蜀汉,曹操从反董起兵开始,屡次面对危局,更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刘备更是屡败屡战,辗转半生才有了一块立足之地,这种戏剧冲突式的人生经历,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共鸣。
其实,吴国也有这种吸引眼球的人物——小霸王孙策。孙策从早年丧父,不得不依附袁术,寄人篱下,到几千人马开始平定江东,也很具有戏剧性,只可惜孙策面对的对手太没挑战性了,非常顺利的就打下了偌大一片基业,而自己又死得太早了,早早退出了三国的大舞台。如果孙策能多活二十年,以他的个人勇武与魅力,收拢一大票文臣武将,再趁着官渡之战偷袭曹操的话,那吴国的历史就会精彩很多,不会再是蜀魏两国的背景板了。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