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于兴师手游游戏攻略(王于兴师下一句)
《诗经·秦风·无衣》篇中“王于兴师”的“王”指的是秦君还是周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秦军的军歌,反应了秦军将士同仇敌忾共赴战场的军旅情谊!“王于兴师”这里的王,不是秦君,而是周天子,周王!秦人奉周天子之命勤王抗戎,因此有了“王于兴师”一说!
《诗经•秦风•无衣》创作于春秋早期(东周平王东迁),那时秦人已经成为诸侯国了,秦为公国而不是王国。《无衣》反应了秦人救周勤王的悲壮过程,也反应了秦人伐戎立国的艰难险阻!
秦人本为周王室的附庸部族,替王室在西部戎地养马戍边!犬戎攻破镐京,击灭周朝六师,斩杀周幽王及太子伯奢于骊山之下,掳掠美人褒姒以及西周财富。周平王无力驱逐犬戎,于是西行千里进入陇西草原,找到秦人首领嬴开,要求他领兵勤王,驱逐犬戎。于是秦人集合全族精壮五万骑兵日夜东进,于犬戎在镐京平原大战三天三夜,斩杀戎人六万有余,戎人退走。
当时关中大地遍布诸戎,周王室安全无法保证,于是周王室要求秦人、郑国、晋国、齐国等诸侯出兵护送王室东迁洛邑。秦人又千里互送王室东迁,沿途与诸戎激战百场以上,无日不攻,无时不战,因此秦人创作了《无衣》来激励士气!
王室东迁之后,秦人因救驾有功,护送得力,牺牲巨大,被周平王册封为诸侯,领地在被戎人占领的西周故地。王曰“戎无道,侵我祁丰,秦能逐之即有其地”。之后数代秦人与戎人反复血战,好几位秦公都战死沙场,秦军以《无衣》为战歌激励自己,最终在秦穆公时代击败戎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从问题描述看,题主读书很细心,令人感动。因未曾研究过此问题,只能简单作答。
汉代大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提出了解说《诗经》一种精神,或叫原则——“诗无达诂”。意思是解读《诗经》的作品,只要能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成一说便可,而并不存在所谓“标准”答案。所谓“达诂”,指肯定确切的解释。这种解读作品的方法,对作者不明、创作背景模糊的作品之理解,具有特别的意义。否则,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很多作品,都难以解读了。
至于《诗经·秦风·无衣》篇中“王于兴师”之“王”,指的是秦国国君,还是周天子,自古以来就有争议。两种说法,各有一批代表性人物。具体情况,我就不作介绍。文末,推荐些《诗经》相关书目。
按照今人的家国观念,士兵和国民对本国国君的感情更为深厚些,“王”应该指秦国国君,保卫的应该也是秦国。然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秦国至秦惠王时,国君才僭越称王,之前都是以伯、君和公等为称。秦惠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是战国时人,《诗经》定型成书于孔子,孔子是春秋时人。故而,此说不可信。
那么,上一说法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个人以为,问题在于,我们以今例古,知今而不知古。其实,周朝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出《诗经·小雅·北山》),整个天下皆为天子所有。然而,天下广大,天子一人无法直接统治,故而分封诸侯,令他们助天子(也称天王)统治四方。在普通士兵和民众心中,虽有国君,但国君之上,还有天王。在周王朝强盛时期,天子的权威未丧尽之前,诸侯国多听从天子之号令,勤劳王家。这首《无衣》,应该就是秦君响应周天子征召之时,秦人所作的鼓舞士气和人心的进行曲。
(图自网络,侵删)
故而,对《无衣》的解说,应取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的说法,这首诗当作于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因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室诸侯便于与犬戎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对秦人来说,攻伐犬戎、保卫王室,又有保家卫国、保护家园的特别意义。西周都城镐京,位于今天西安市长安区,秦国距之极近。若王室不保,秦国也会受到威胁,何况犬戎一直也骚扰和攻击秦国呢?因此,秦国军民对讨伐犬戎、卫护周王室,有着特别的激情和斗志。
这样以来,题主描述中所困扰之处,全部解开了。
请教师友后,如有更合理的解说,再来更新。
以上。
另,关于《诗经》,我与友人刘愚愚均推荐了一些入门和研读书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浏览下:
码字不容易,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哈。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关于王于兴师手游游戏攻略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