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谋士令——以一品大臣为例》(怎么成为谋士)
汉光武帝刘秀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完成汉朝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朝纲混乱,海内分崩,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汉室宗亲兼豪强刘秀在南阳郡乘乱起兵,历经12年的南征北战,终结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建立政权。
为表示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
那么,刘秀在创业的路上,历经什么磨难呢?
一,亲哥被害,却只能忍辱负重。
当时的刘秀带着得胜之师回宛城,却突然听闻噩耗,他的兄长刘縯已经被更始帝刘玄杀死。
刘秀绝口不提自己在昆阳的功劳,也不敢为刘縯服丧,平常在人前尽量表情泰然,似乎毫不悲痛,只有一人独处的时候,才敢哀哀痛哭。
二,创业旅途中,过硬的帮手很少。
朱元璋身边文有李善长,刘伯温这样谋士,武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猛将,为他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刘秀虽然也有自己的云台28将,邓禹、吴汉、冯异、耿弇这些人,但是这些人好像在历史上都并不是特别有名。
什么原因呢?因为刘秀自己实在是太厉害了。他自己就是最强的,所以他身边的文臣武将都显得光芒黯淡了。
在著名的“昆阳之战”中,刘秀指挥不到两万人,战胜了王莽的42万大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开个脑洞的回答,穿越者王莽见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历史,颓废之下还政于刘秀。
刘秀的云台28将中多人的事绩,并不见诸史料,说明其人平平乏善可陈,以此为臂助的刘秀,居然用万余人就打败了王莽42万人的大军,非战之力实是王莽已无恋栈之心,顺水推舟而已。
刘秀基本属于白捡了个中兴之主的名头。
曹操在赤壁之战时杀的谋臣?
刘馥,赤壁之战中,曹操收到黄盖投降书,庞统又献来连环计,大船首尾相连铺上木板,兵士在上面行走稳当欢呼雀跃。
解决了行船长江问题,曹操一时高兴夜宴群臣,喝酒至酣处,一时兴起曹操横槊赋诗一首《短歌行》,这时谋士刘馥指出诗文不吉,曹操恼羞成骂曰,竖子馬敢败我雅兴,横槊刺死了刘馥。
如果你是穿越到秦朝的谋士你会对秦始皇提什么建议?
秦始皇统一六国,霸绝天下,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为祖龙。但秦朝却二世而亡,成为了隋朝的前车之鉴,实在让人唏嘘。如果我是穿越到秦朝的谋士,并且获得秦始皇的信任,我想,我会向秦始皇提几点建议,避免秦朝的覆灭。一、明确立扶苏为继任者,急招回朝参与朝政。二、全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依法治国,但取消严刑峻法。三、停止劳民伤财、于国无益的大工程,利国利民的工程则以工代赈。四、广开学院,诸子百家学问广纳其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五、派遣赵高、胡亥塞外守边,着蒙恬严密控制。六、加紧搜捕六国余孽,拉拢分化,持续打击。七、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李隆基的六位重臣?
姚崇——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圆滑,但非常有才,人称“救时宰相”,帮助玄宗前期治理国家起重大作用。
宋璟——宰相,姚崇下台后,宋璟上台。他为人严谨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什么事情都刚正不阿,经常给玄宗提意见,比较像魏征。他也有不近人情地方,像宋璟曾说过最讨厌那些罪犯申辩(因为他感觉有很多罪犯都是偷奸耍滑),所以他还下了一个令,就是不许犯罪的人员进行申诉,这样的影响不说可知。
张说——宰相,(好像是在宋璟之后,记不清了)。也是一个不错的宰相,比较有才,不过功利心有较强,对他的儿子女婿都比较照顾。就是在他当宰相的时期,玄宗完成了泰山封禅。
张九龄——宰相,玄宗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开元盛世在他为相时达到顶峰,一开始很受玄宗敬重,不过最后被李林甫用奸计赶下台。
李林甫——宰相,和张九龄同时为相,文化底子比较不好。一开始一直隐忍让着张九龄,不过后来结交武惠妃,排挤张九龄下台。之后,李林甫为相近20年,他不断地打击异己,坑害贤良。不过他为相的时候,朝政只是缓缓下坡比没有到无可救药的程度,毕竟李林甫为官多年,有不少政治经验。
杨国忠——宰相,李林甫之后为相。为人狡猾,而且不学无术,喜欢敛财。当上宰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杨国忠还不会缓和朝中大臣和边疆大将的关系,一直向玄宗说安禄山会反。安史之乱爆发,杨国忠的责任也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