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挖掘的手机app下载(考古挖掘的手机app下载苹果)
- 文物考古工具发掘用手铲?
- 考古发掘为什么要找入口?
- 考古工作者挖掘古墓是对是错?
- 一直对考古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一般考古发掘工作的操作流程以及具体的一些情况?
- 古墓不是可再生资源,考古发掘把全国的古墓挖完了怎么办?
文物考古工具发掘用手铲?
洛阳铲,又名探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贼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 现已成为一种考古学工具。
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
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
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考古发掘为什么要找入口?
找到入口才不破坏古墓遗址
考古实习七宗罪:
1.发掘时使蛮力—— 一铲子下去很容易破坏遗存。
2.将发掘出土的陶片、骨头等遗存乱扔——每一个出土遗存都需要当场标记出土位置、文化层等相关信息,重要遗存还要绘图、拍照等做详细记录,乱扔的话会容易和其他灰坑发掘的遗存混在一起,不利于信息提取和研究。
3.盲目下地层——不仔细观察土质土色变化就一直向下的话,挖到生土层了你都找不到文化层。
4.折磨死者——随意用出土的人骨等摆弄。
5.忘收土样——遗存出土周围的土样是很重要的研究样品,忘记收的话回填后研究所需材料就会严重不足。
6.土样袋、陶片袋忘写标签,堆到最后一晚写——信息容易混淆写错。
7.探方日记乱写——探方日记是重要的研究一手资料,不可乱写。
考古工作者挖掘古墓是对是错?
据我所知,我们国家的考古发掘一般都是在古墓被盗、施工破坏、水土流失、裸露、人为破坏、无法保护等因素而被损毁,而不得不进行抢救性发掘的,
对已知地点的未被盗、没被破坏、没有被破坏风险的情况下的古墓,是不进行发掘的。
这能有什么问题呢?不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古墓能不被破坏,能完整保存的,考古学家也不会去动它,被盗后、被破坏后,考古学家去抢救性发掘,这根本不值得诟病,这跟盗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
如果古墓被盗,他们的设备不行,也没用保护的意识,所以空气、光线进入,很多东西如竹简、字画瞬间碳化氧化了,其他瓷器、漆器、金属器物,则是能偷的就偷,不能偷的就砸了,偷出去后,也基本流出国外了。
而对于这类被盗、被破坏的古墓,对于考古学家,依然很有价值,可以考证墓主人,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墓藏结构、铭文,甚至留下的竹简、书籍等。
所以,不了解考古的,不要去质疑,更不要人云亦云。
一直对考古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一般考古发掘工作的操作流程以及具体的一些情况?
感谢邀请!
田野考古的工作内容有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室内整理、出版考古报告。这是中国的习惯做法,也是大多数国家主动发掘的一般做法。
以上可知发掘只是整个田野工作的一部分,考古发掘工作的主要流程有:
1.制定工作计划
选择发掘遗址。选择什么时代什么性质的遗址进行发掘是由学术课题决定的,一般来说要在满足学术课题的前提下,选择保护现状不佳,或保护前景不好的遗址。此外,还要考虑环境(自然和人文的)等因素。
发掘计划。发掘计划书包括每年发掘的位置、解决的问题、预算,还要考虑到人员、财力、物力、时间等因素,一定要留有余地。
发掘现场的应急保护预案。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时还须专业的专家,在制定遗址发掘计划时就要充分地考虑到是否需要。
2.发掘项目的申请报批
3.组建发掘队伍
组建一支考古发掘队,通常由以下组成:
领队——由国家颁布考古发掘资格证书的人出任,负责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全盘掌握工作进度和调配,负责工地总记录。
队员——由具有田野发掘经验的人组成,每个人负责若干个探方的分析、清理和记录。
工人——帮助出土。
4.物质准备
发掘工具——清理遗迹的专用手铲、锹、竹签、刷子等;
包装采集工具——筛子、各种自封袋;
测绘工具——电子全站仪、RTK;
记录用具——记录表、绘图纸、照相器材、等。
5.测绘遗址和建立坐标系统
建立三维测绘坐标系统。任何遗迹的记录都需明确的三维坐标数据,因此在发掘工作开始之前,建立永久固定的三维坐标系统,以保证多年发掘数据的一致性。
测绘遗址的大比例地图。用地图进行规划和标注遗址的坐标系统,布设发掘探方,标注年度发掘区的准确位置。
遗址分区规划。分区是探方编号的基础,编号一般按顺序编。
布设探方和探方编号。在一个发掘区内,探方大小要一致。
6.探方发掘的一般程序
布方。桩子打在不发掘的地方。
去表土,铲四壁,刮地面。区分遗迹单位,准确判断轮廓和层位关系。
按照地层关系的序列,从晚到早地清理遗迹。
遗迹的发掘也要按照堆积的顺序进行。
遗迹清理过程中的采集与取样。
发掘完毕后,对遗迹进行文字、测绘和影像记录。
以此发掘暴露出的其它遗迹,直至生土。
勾画探方四壁地层线,绘制四壁剖面图。
打隔梁,留关键柱。
参考文献:听课笔记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请删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古墓不是可再生资源,考古发掘把全国的古墓挖完了怎么办?
我的回答直截了当,不转弯。
1,古墓何以称为资源?古代人的墓葬,发掘出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等,作用很大,但我认为不是资源,不能与水、煤矿、磷矿等资源相提并论!
2,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古墓的挖掘,是抢救性发掘,即如果不是遭到破坏,或者将要在此地修建大型工程,不会主动发掘,所以不必担心挖完了的事情。
3,即使若干年后,挖掘完了,几百,上千年,死去的,又成古墓,咋能完?
本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喜爱青铜器、古铜镜、玉器收藏,喜欢收藏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我,谢谢🙏
这个问题比较有趣,但并非专业。姑且来聊一聊吧!
古墓能不能视为资源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它属于一种的文化遗存,包含有大量古代文化信息,是一个时代丧葬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墓中的随葬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的宝贵材料。从这一角度来讲,古代墓葬当视为文化资源。
那么,称其为不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合适呢?琢磨了一下,虽然不精确,但也算合理。毕竟,任何一种古代遗迹,只要进行发掘,便不能在还原。如果做个比喻,文化层就像是一本只能翻阅一次的书,即凡事经过发掘之后,就再也不能恢复原貌了。而古墓,也是如此。
考古会把古墓都挖完了么?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从逻辑上来讲,只要是不停地发掘,便终有挖完的一天。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我国的墓葬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发现和发掘的,仅是冰山一角。随着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的不断进行,每天都有文化遗存被发现。同样,也许就在你我住所的下方,便可能埋葬着古代墓葬。
除了数量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考古不仅仅是挖墓,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内容。比如对古城址、作坊、古建筑、古战场以及古代的道路、桥梁等,都是考古研究的对象。同时,现在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对皇陵等大型墓葬不做主动发掘,除非有特殊情况才会做些考古工作,更多的时候是采取保护措施。
说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不少人觉得古墓会被发掘完。实际上,如今为配合工程建设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已经让考古工作者手忙脚乱了,更别说去把全国的墓葬发掘干净了。所以,大家大可不必为此操心~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考古挖掘的手机app下载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