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旗帜的传说3称号的解析与效果介绍(旗帜的传说3英雄称号)
古代旗帜叫法?
古代旗帜可分为6类:号旗、阵旗、将旗、牙旗、鹰旗、联络旗,相对比较常见的则是联络旗。
联络旗:联络旗主要是用于前军和后军的联系,并且有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青色属木,也就是在行军路上需要开道则会使用青旗示意;赤色属火,在军队遇到地势险恶之处,则会举赤旗示意;白色属金,举白旗一般示意就是休战或是投降;黑色属水,一般遇到沼泽或是溪流等地,便会举黑旗;黄色属土,举黄旗则代表着行军路途畅通无阻。
在古代对旗帜的别称只有这一个就是大纛。在军旗中,“纛(读dào)”的地位最高,它代表着最高统治者,有“旗头”之称。常见的旗帜不同,竖立纛的旗杆上部有一个毛球,是用耗牛尾制成,称为旓(读sho)。旗是形声字,㫃为形旁,其为声旁。
在《周礼春官司常》中:“熊虎为旗”。所以“旗”的本意就是画着熊虎图案的旗帜。旗帜的别称大纛大多是指军中的军旗,“旗”字在清朝又指军队的户口编制单位,一共分八旗,后来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因为又受满清影响也指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
旗帜在战场上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用来指挥军队行动。
主要包括了9种旗帜。
称为九旗制度:包括常、旗、旜、物、旗、旟、旐、旞、旌九种。
《周礼 春官 司常》中对九旗进行详细的解释:“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旗,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后来在封建王朝中也被沿袭使用。
《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晋 潘岳 《藉田赋》:“玉輅鸣鸞,九旗扬旆。”
唐 张荐 《唐享文太子庙乐章·送神》:“三献具举,九旗将旋。”
九旂:指各式军旗。 南朝 梁元帝 《次建业诏》:“先次 建业 ,行实京师,然后六军遄征,九旂扬斾。”参见“ 九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