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声宋五聊天对话攻略分享(宋的燕云十六州是如何丢失的)
为什么后周差一点就能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却一直收复不了?
导言:唐朝末年,地方潘镇将领拥兵自重,分割政权各自称王。其中梁王朱温势力最大,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为帝建立梁国,唐朝灭亡,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随后近70年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联合契丹推翻了后唐政权,建立后晋,并将燕云十六州作为谢礼分割给契丹,此后直到明朝燕云十六州才完整并入汉人统治的版图。
五代十国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擅于将,将擅于兵”,由此造成了国家被将领所挟制,将领被士兵挟制的滑稽现象。这样的军队所维护的政权是极其不稳固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章法统摄军队,打仗不能抗打,内部乱哄哄的,就像一盘散沙,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瓦解。最有意思的是北汉、后蜀都勾结契丹图谋中原,更不要说联合共同抗击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中,后周政治清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勤俭爱民,奖励耕殖,招抚流亡,平均赋役,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周世宗接下来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打下了基础。
周世宗刚刚继位,后汉就迫不及待和契丹合击攻打后周,史称“高平之战”,这场战争虽然最后后周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使周世宗柴荣认识到情势不容乐观。于是大刀阔斧进行军队革新,“自军使以上及监押使臣并斩之,由是骄将堕兵,无不知惧。”,其后又广招天下壮士,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裁汰老弱羸小,因此“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自公元955年开始,周军先败后蜀,后伐南唐,尽取江北之地。先南后北,三次南征震慑了南方各割据势力,为之后的北伐扫除了后顾之忧。
自中原内乱时,耶律阿保机乘机统一各部落,军事经济一时十分强盛。而周世宗时,契丹正是辽穆宗执政时期,这个时期,契丹内部政局动荡,辽穆宗也经常不理朝政,叛乱四起。
世宗自乾宁军御龙舟,艛船战舰,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降其守将,而河路渐狭,舟不能进,乃舍舟陆行。瓦桥淤口关、瀛莫州守将,皆迎降。方下令进攻幽州,世宗遇疾,乃置雄州于瓦桥关、霸州于益津关而还。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新五代史》
公元959年,周世宗举兵伐辽,周军攻克了瀛、莫、易三洲。最后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由此来看辽朝也是准备放弃燕云十六州的。
如果当时周世宗不死,是极其有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其一:契丹内部政局动荡,统治阶层不思进取;其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乘胜追击,可振奋士气;其三:燕云十六州才分割出去不久,民族融合还没完全形成。
再看看宋朝时候,虽然宋太祖赵匡胤一统中原,国力强盛,但是辽朝自辽穆宗死后,辽景宗时用人不疑,赏罚分明,执政有为,一度到达全盛时期。之后萧太后执政时期更是励精图治,鼓励农桑,四处征战时,亲自督战,军队训练有素,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逐渐达到鼎盛。
一方面萧太后对内注重生产,对外训练军队,严防死守。另一方面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如此一来,宋朝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难上加难。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先后两次图谋收复燕云十六州,皆以失败告终。澶渊之盟后,宋朝更是注重文化教育,逐步形成重文轻武之风。
宋太祖为了巩固其来之不易的政权,为了防止重蹈五代藩镇割据的覆辙,其在军事上的改革,大大降低了武将的地位,国家开始朝着文化商业等产业发展,经济繁荣。之后虽然宋太宗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却大打折扣。历经两次北伐失败后,宋太宗之后的继任国君都偏安守成,而非重振军事力量。因此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志向已经在历经几代国君后消磨殆尽。
由此不难看出,后周错失良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从最初的勇武慢慢走向衰弱,导致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一直没有提上议程,最后也为他的不作为买了单。
后周皇帝战斗意志强,他带领的民族就强。
南宋战斗意志弱,其军队战斗力也弱。
比如岳飞,以当时南宋的财力,人口,经济,军事技术,摔开金国不知道多少。但是岳飞空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拧不过国家政策。
中华人民只有富死,没有穷死的时候。
比如明朝,就算国库再没钱,也比满清要富裕的多。军队再少,质量再低,武器再差,军饷再少,也比满清要强的多。
所以,中华只有富死,没有穷死。富则不好战,穷才会拼命。
后周直至北宋赵匡胤时期,军队的战斗力都是很强大的,不然在北宋建国后,也不会那么快的平定南方诸国。
北宋刚建国后,赵匡胤包括赵光义实行的是先统一南方再统一北方的策略。赵光义在平定北汉后,太过急于求成,想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曾想将士的劳师远征,刚打完北汉,不修整,接着就去攻打辽国,本身胜算就不打。所以导致了第一次的失败。
而第二次伐辽国,确实有点轻敌,以为辽国主少国疑,但事实是有萧太后主政,遇到了高手,部队又兵分几路,不能够及时相互照应,导致了最后大败而归。
到了赵光义之后,一方面因为后边的皇帝都没经历过打仗,也不愿意战争,另外经过了杯酒释兵权,军士战斗力下降,后边在寇准的主导下又签署了澶渊之盟,北宋基本承认了燕云十六州归属辽国。时代又过去了太久,所以也就淡忘了收复的事了。
我是潘多拉效应,感谢邀请。辽国过于强大,当地氏族和辽国里应外合导致无法收回。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宋没有攻下的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是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一道屏障?
明朝建立后,元顺帝撤离北京退守蒙古,明朝将以前的长城重新修缮,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并设立九边重镇防备蒙古的进攻。明成祖后来迁都北京,北京离北边边境很近了,这正是天子守国门。明朝中后期,东北的建州女真崛起,就是后来的后金,大同,宣府,山海关等长城关隘的战略地位更加的凸现。燕云十六州任何一处被北方的蒙古还有后金攻破,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华北平原再也无险可守。明朝崇祯帝有南逃的机会的,但他宁可上吊也没有逃走,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历史爱爱好者雨墨。
有人说天子守国门是一个谎言,不管是否如此,关于这个问题,就需要从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说起了。关于燕云十六州,熟知的就是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事情。燕云十六州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主要包括现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
往常的分析更多的强调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位置的重要,一旦丢失,中原王朝将无险可守的问题。从其他角度考虑,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和其他北部屏障其实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生活秩序的分界线。
燕云十六州包括以南区域主要是农耕文化,出产粮食;以北主要就是游牧,但是居住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几乎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他们需要农耕地区出产的粮食以及其他手工艺品,需要和中原地区进行交换,交换的方式要么就是贸易,要么就是战争。
当北方的游牧政权掌握了燕云十六州以及以南的部分区域后,统治区域内部就可以满足或部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粮食等物品,也就不是必须和中原王朝进行贸易了。
可以看到北宋包括后来的南宋和北方辽或者是金的和谈,其实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甚至很多时候的感觉是,北方的辽或者金,在决定对宋是和谈或者战争时,宋朝的情况基本不在考虑范围内。除非遇到特别重大的失败,基本上就是打一场战然后和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打一场战再和谈。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主要是自身综合实力不是很强。一方面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发动连续的战争,发动一次战争内部需要休整。另一方面军事实力还没有强大到短时间内消灭宋朝。战争只是为了和谈增加谈判的资本,和谈只是为了国内休整积累下一次战争的力量。真正和谈时,基本也就是提出什么条件宋朝都答应,甚至宋朝还要纳贡称臣。
几百年后,明朝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军事实力也更强。虽然也取得一些胜利,但是难以根除北方游牧民族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达成了隆庆和议,封俺答为顺义王,从此到明朝灭亡,基本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为什么这两次同时中原王朝和北部游牧民族政权和和谈结果截然不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辽或金掌握燕云十六州以及以南部分地区后,自身也有同样的地区可以发展农耕生产,没有必须进行贸易的必要,宋朝也就基本没有谈判的资本,这种和平更像是乞求对方得到的赏赐。而到明朝时期,长城以及燕云十六州及其以南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全都掌握在明政府的手上,掌控了北方游牧民族必须的生产生活物资,北部少数民族政权要么通过贸易要么通过战争来取得这些物资,但明政府强化了长城的防御,虽然偶尔突破,也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当战争不具有高回报的时候,也就持续不下去了。所以在谈判桌前,明朝政府能够以进行贸易为筹码推动和谈的达成。
燕云十六州不仅是战略意义上的重要地区,更是游牧社会和农耕社会生活秩序的分界线,所以,燕云十六州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社会和生活秩序的分界线,也是游牧民族对于中原农耕民族侵袭的屏障。
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一带,此处地势险要,华北地区向来以平原为主,北方游牧民族一旦突破这一地区,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唾手可得,这一带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俨然构筑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线,更有桑干河和巨马河这两条河流作为抵御游牧民族铁骑的第二道天然防线。同时该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优良,也是农业畜牧业的天然的条件,自古以来,幽燕之地就是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之地。
宋朝开国之初,也意识到燕云十六州不在自己手里,汴京受到北方铁骑的威胁,在开封府北边大量种植树木以阻挡外族入侵。宋太祖也曾花重金赎回此地,可惜未能如愿。后期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此地,然而,宋军大败而走,赵光义中箭而逃。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北宋末期与金国约定一起伐辽,灭辽之后归还燕云十六州,金太祖归还太行山以南燕云地区(未全部归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死后,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大举进攻北宋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克元大都,北元势力撤回漠北草原,致此在外族人手里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到汉人手里。随后几年朱元璋派几路大军出师漠北大败,损失军马数以十万计。此后明朝再未出战攻打北元势力,十几年后,洪武二十三年,明朝清点战马不过五万匹,战马的匮乏也打消了出战的想法,只能以燕云之地作为固垒,以步兵坚守修筑长城以防外敌入侵。
总之,汉人的骑兵非外族的对手,尤其在华北平原上,步兵难以同外族骑兵对抗,只能以步兵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阻击。所以说想要守住华北平原必须拿下燕云之地,以此地形防守漠北势力。此地一失,长江以北不保。
幽云十六州,也就是现今北京周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扼守华北平原的第一屏障。
地理位置
从地图中也可以看到,拥有了幽云十六州,就意味着一马平川,长城天险也失去了作用。幽云十六州在手,向南可惜直接通过京杭大运河,或者经过河北、山东直逼北宋都城汴京,基本无险可守。
幽云十六州之痛
也正因如此,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便着手收复幽云十六州,因为这里战略地位显要,没有幽云十六州,宋朝都城也不安全。
宋朝随后开启两次北伐,可惜都以失败告终,随后的辽南征、金国南侵都证明了幽云十六州对北宋安全的至关重要。
天子守国门
坐拥幽云十六州,便可以保住广大中原腹地,同时长城天险也能够防御北边的游牧民族。另外从地理上看,幽云十六州距离蒙古草原、东北地区都非常近,又有长城存在,可以说是非常理想的抵御侵略的第一道和最重要的防线。
也正因为如此,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就是为了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威慑,并开展有效管辖。
综上所述,幽云十六州在古代,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流域发展以后,直接决定了王朝的安慰。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燕云十六声宋五聊天对话攻略分享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