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太平洋战区第一赛季STG44配装攻略(使命召唤 太平洋战场)
StG45(M)步枪有什么特点?
STG45(M)步枪有什么特点?
Sturmgewehr 45(简称StG 45),是纳粹德国在在二战末期所以发的一款(试验)突击步枪。由大名鼎鼎的毛瑟公司(M是毛瑟公司之意)于1945年设计并生产。该枪是使用第一种滚轮闭锁反冲的枪械,是一款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产品。
STG45的出生还要谈谈二战德国的现实情况。STG44的出现与装备让德国士兵的火力得到了不错的提升,可惜装备它并不足以改变战争。但是随着盟军逼近,身为欧洲心脏的德国腹背受敌。德国本身就不大,因为军国主义不断向外侵略;因为其野心,在一战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抢走了大片大片的殖民地,抢走了不少资源。在二战后期德国资源紧张,所有武器都要求量大价低,追求低价快速生产得到补充。
而精打细算的德国人寻思着砍掉STG44的部分费用,而且STG44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时间也不短。他们想寻求一支更廉价更好用更易于生产的突击步枪取代STG44。
随后在毛瑟公司某家工厂里便出现MKb Gerät 06(6式自动卡宾枪)。它在STG44的基础上简化了工艺,但也只是比STG44便宜10%。而且改变生产线也要进行花费,价格问题还是让啤酒佬们头疼不已,最终还是没有对其进行采用。(还是杰哥爽快,在超商说买就买)
MKb Gerät 06于STG44一样使用7.92*33mm中间威力弹,使用的弹匣按计划也是配用STG44的30rds弹匣。但是没有STG44贵且复杂的导气式偏移式结构,而是使用了类似于MG42那样的滚轮闭锁反冲结构,滚轮闭锁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射击精度,全枪也比STG44要轻。但是滚轮滚珠这类的加工,对精度要求颇高,在战争末期的德国想赶制STG45是非常困难的。
在1945年3月,Gerät 06(H)获准投产,命名为StG 45(M)。可惜盟军以及大军压境,毛瑟的工厂被迫撤离搬迁,留下图纸和部分样枪与成品。STG45的数量实际上寥寥无几,如今只能从一些收藏家和博物馆看到它的真容了
特殊性的滚轮闭锁反冲结构是STG44身上最大的亮点了,是一项大胆的举动。后面又黑又坑(价格高,质量。。。)的HK公司就是靠滚轮闭锁的MP5,G3等一系列知名枪械闻名世界,彻底代替毛瑟公司成为德国军方轻武器供应方,一代枭雄毛瑟公司从此走向没落,变成了如今轻武器市场无人问津的莱茵小弟。
MP5开锁与闭锁
从突击步枪的角度而言,就是便宜。
Stg45研发于1944年7月,当时德国已经扛不住了。要制空没制空,装甲火炮的产能也不足,唯有步兵才还能将就一下的样子。而stg44的成功让德国人看到了一线希望。
但德国已经资源匮乏,厂子产能很低了。如果用Stg44这种导气原理的话,成本太高。而MP40这种自由枪机的话又受不了7.92x33中间威力步枪弹的膛压。这时候,毛瑟公司的工程师卡尔·迈耶从MG42的滚柱式闭锁当中获得灵感。
导气式不是成本高么,那我不用。自由枪机闭锁能力差么不是,那我给他用滚柱延迟开锁,在发射膛压最高的时候用滚柱抵住卡槽,等膛压降下来再开锁。这样兼顾了成本和发射步枪弹的能力。生产成本从stg44的70帝国马克降到了45帝国马克,甚至比98K还便宜。
只是等到45年3月才样枪才获准生产,这会盟军已经快占了毛瑟的厂子了...最后到纳粹投降...这批货也没正式派上用场。不过这种滚柱式延迟开锁的半自由枪机也影响了后来的Cetme和HK G3。
StG45步枪,照字面可解为“风暴步枪45”或“45突击步枪”,其成本明显要比StG44便宜,为45德国马克,当然比70德国马克的StG44要省不少费用,对被盟军大规模轰炸,造成资源紧缺的德国来说非常重要。
但到战争结束,StG45步枪,也未正式装备德国防军,仅生产了30余把样枪,所以只能算是一把试验样枪。
研发于1944年的StG45步枪,枪长0.94米,枪重5.22 公斤,初速每秒680米,有效射程300米,可调式V型缺口后照门,环型前准星,特别是能可加装瞄准镜,是此枪的一大特点。
枪重与其前任StG44步枪相差无几,说明当时制作枪械的材料,较之当代还是稍显落后,现在,装备一把10余斤斤的步枪,步兵一定拒绝使用,吖的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扛着行军打仗。
StG45采用和StG44相同的7.92毫米口径的弹丸,可配用StG44的30发弯弹匣,也可使用便于俯姿射姿时的G43半自动步枪的10发弹匣。
作为突击步枪,StG45为了节省子弹,竟然将射击速度降至了每分钟350发,可见盟军大规模轰炸,对德国的致命打击,连枪械研发都要考虑节约子弹,从而人为地下调射击速度。
最终,StG45并未服役,战争就结束了,但是毛瑟公司在枪上所采用的滚轴延迟反冲式技术,却被后来的G3及MP5冲锋枪等枪械大量采用。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StG45(M)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的一种突击步枪,名字末尾的M即代表毛瑟兵工厂,此外还有黑内尔公司的StG45(H)样枪。这种步枪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自动原理,StG45(M)步枪虽然自己没有出名,但是日后成为北约三大7.62mm NATO步枪的德国G3自动步枪的结构就来自StG45(M)步枪。
它所采用的是滚柱延迟半自由枪机原理,自由枪机的武器闭锁时枪机和枪管没有刚性连接,是谓闭而不锁。而半自由枪机的闭锁时半刚性的,依靠作用在弹底窝上的膛压可以使枪机开锁,但是所需要的力比较,也就是说半自由枪机延迟了枪机的后坐。
StG45(M)步枪依靠的是两颗滚柱完成枪机的延迟后坐的。枪机头部有两颗水平对称布置的滚柱,通过闭锁楔铁可以将两颗滚柱挤出枪机头。在枪械内部,滚柱会被挤入枪管节套中完成闭锁。但是由于闭锁楔铁是一个斜面,作用在弹底窝上向后的力经过滚柱会被分解成两个力,一个作用在闭锁槽上,另一个作用在闭锁楔铁上,把闭锁楔铁往后挤,同时两颗滚柱收回枪机头,使得枪机可以自由后坐。
这种原理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不需要像回转闭锁那样掏旋转槽,也不需要枪机偏移闭锁,卡铁偏移闭锁那样需要机匣受力,还省去了导气式武器的导气系统,需要特殊处理的只有那两颗滚柱。缺点是对于不同的枪弹自动可靠性也不同,比较挑子弹。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四辆黑豹坦克加600名手持STG44步枪的步兵可以挡住多少蒙古骑兵的进攻?
这个,要看指挥官的战略思想了。我想,坦克,士兵可以穿越,那么干脆由我来指挥吧,至少可以赢得胜利。
打仗,很多网友是在《红警》《星际》里面学会的,那么,这种模式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人。
真实的战争不是这样的,而是一个个大活人,一个个有喜怒哀乐的活人组成的军队,即便是精锐,也会有人的正常条件反射,眼前有东西飞过,会眨眼的。
通常在古代,战损30%的军队,就只有溃逃的份的,败兵如潮水一般,没有人能顶着己方的败兵前进。
好吧,简单点说襄阳保卫战,如果我有四辆黑豹坦克和600个手持STG44的步兵。
那么,战略目标为,大量杀伤敌军,最低目标,驱赶敌军。
一,两辆坦克,并随同四百步兵,埋伏在樊城以南的尖山和扁山之间的隐蔽地带,准备堵口子。敌人为“阿里海牙”军团,等敌人一过尹集乡,立刻切断敌军大部队,堵上口子,向北的小集团由一辆坦克和四百士兵组成,车载机枪和步兵四百能有效的顶住狭窄区域的蒙古骑兵。这股敌军,不足为据了,他们前面是樊城的高墙,身后是不断推进的坦克高射机枪和补漏的自动步枪的步兵,绝对会溃散,那么,屠杀。
另外一辆坦克,直扑阿里海牙南面的营帐,没有步兵协同,高速突击敌人,不准出舱门,就用坦克炮和同轴机枪,燃烧弹,点燃大营。
二,两辆坦克埋伏在襄阳以北的牛首镇附近,协同步兵一百。等史天泽军一开始攻击襄阳的时候,立刻向东面进攻,不用坦克突袭,步坦协同,缓慢推进,等敌人陷入溃败的时候,可以由一辆坦克快速突袭到米庄镇附近,驱赶蒙古骑兵,切断东面的退路,然后汇合军队将蒙古军队向东南驱赶。突袭的坦克和推进的步坦协同小队在黄龙镇完成合围,那么蒙古军队的退路就是通往平林镇的一条小路。
围三缺一,蒙古军队必定退往平林镇,数十万人马进山道,相互挤压踩踏,这个很爽。还有我在平林镇以北,山道中间的一百步兵呢,这里一堵,蒙古兵前锋受阻,又会回头,真是一场大屠杀。至于,其它小敌,没有过多的力量去击溃他们了,那么就放过了。全歼阿里海牙军和史天泽军,大量杀伤才是目的。本来可以分散用四辆坦克分别袭击各军大本营的大麾,造成敌军全部溃退的马克思战略目标是大量杀伤敌军,所以没有使用。
主要是,给的坦克不够多,不敢分出突击力量来,黑豹坦克行程约百公里,不敢使用更变换的战术了,没有办法,为将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关于本次使命召唤太平洋战区第一赛季STG44配装攻略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