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 三国(陆逊三国杀技能)
三国名将陆逊,为何在历史上不带军北伐呢?
首先,孙吴在军事上的世兵制和世袭领兵制了解下,世兵制和世袭领兵制在增强了战斗力的同时,也导致兵为将领私产,是某种程度上的“家兵”,防御外敌时尚可一心御敌,进攻时将领们都担心自身损失,进取不足也便可以理解。陆逊也很难驱使其他将领下死力的。当然,吴兵擅水战不擅陆战也限制了北伐成果。孙十万在寿春被虐也不是一两次…
其次,孙吴在政治上的皇权和大族的合作与斗争了解下。陆逊本人是孙策女婿,同时是江东大族陆家代表人。孙策在屠戮镇压江东大族时也与大族联合,这既稳固了统治,也使孙吴皇帝只能与大族既合作又斗争,因为大族实力太强了(东汉建立就是先天不足,依靠大族豪强建立,只能任其发展,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把持国政便是演变,此为后话)。陆逊既被孙权依靠,又被打压,陆逊就是被孙权不停打压指责下郁郁而终,这可能不是他本人的错,其大族身份使然。
国力的差距了解下,即便单单看人口,孙吴灭亡(280年)时户口、兵员数目和晋朝数目网上是可以查到的,这些史书有记载,我写论文的时候查过,记得蜀国灭亡(263年)时大约90万人,兵9万左右,大概这个数字,吴国数字记不清了但比晋少的不是一点半点。
其他原因还有很多啊,不赘述,一般将领战术上的成功不是战争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的比拼才是决定要素。
东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鄱阳太守周鲂向曹休诈降。曹休不知真假,率步、骑十万大军入驻皖城接应,同时曹叡派司马懿、贾逵兵分两路接应。
东吴获悉,由孙权亲自到达皖口,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指挥对魏作战。陆逊亲自坐镇中部,以朱桓为左翼,全琮为右翼,各统兵三万夹击曹休。
曹休发觉上当后,与吴军在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决战,结果大败,陆逊一直追击到夹石(今安徽桐城北),杀敌万余,缴获器械无数。曹休得到贾逵接应才逃出生天,但不久发背疽而死。
另外东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孙权亲起大军十万进驻巢湖口,准备进口合肥新城,以响应诸葛亮。陆逊和诸葛瑾领军万余人进攻襄阳,俘虏斩获千余人。
但是,以上两次算不算北伐还是有待商榷的,东吴和曹魏的作战一直不像蜀汉有明确的政治口号,战略目的。其实东吴的北伐,更多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两方为了抢地盘你打我,我打你。所以导致历史上也容易被人忽略。
其实这和东吴的国情也有关系。
第一、东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但这也导致了东吴想要渡过长江打曹魏也一样难。
第二、东吴所在地区水多山多,平地上,没有养马场,骑兵奇缺,一旦进入平原为主的北方,将非常的被动。所以吴魏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东吴还是负多胜少,而且有数次损失惨重的大败。
第三、东吴一直受到山越问题的困扰,想想打山越打到90岁的吕岱老将军,就知道东吴为什么没有多少精力北伐了。
第四、东吴集团主要有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组成、政治复杂,孙权的统治一直是建立在和这些大地主的斗争和合作之上。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便很难就北伐达成共识。所以历史上东吴大规模北伐,不是孙权亲自带队,就是权臣诸葛恪在位期间。但像诸葛恪遭受新城大败后,很快就被诛杀了。
第五、东吴的每个世家大族都掌握有大量的私兵,这些私兵部曲也构成了吴国军队的主力。这就导致个每个家族都非常重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外进攻是常常出工不出力,可一旦有好处,或者遇到外地入侵就非常的积极。
而陆逊更是出身吴中四姓“顾陆朱张”中的陆家,家族和孙权之间甚至可以说是相互猜忌的关系。所以陆逊能够有指挥石亭之战已经很不容易了,是不可能再真正率军北伐的。
陆逊参与过北伐,不过只是作为偏师,这并不是他不想带主力北伐,也不是他不敢,实际上陆逊对魏军的战绩是四战四胜。关键是孙权对他真的不放心,不敢把军权完全交给他。
孙策虽然是出身江东,但是并非名门出身,在东汉这种重视出身门第的时代,他在江东并没有什么名气和地位,他攻取江东纯粹靠的是武力,仰仗的是他父亲孙坚留下的淮泗精兵。在孙策夺取江东的过程中,江东的大部分世家都对他并不支持,只是接受了这个结果而已。东汉时期世家的势力很大,因此孙策统治江东,重用淮泗集团和南渡北士这两个外来群体来平衡江东世家,避免世家的力量过大,孙权继位以后,也是基本按照这一方针用人。
而陆家早在庐江之战就已经和孙策结仇,当时孙策奉袁术之命攻打庐江,陆逊的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坚守庐江两年,最后庐江被攻克,陆康一个月后病死,城内陆家死了将近一半。因此陆逊虽然能力非常出色,又是孙策的女婿,但是却并没有得到完全信任。
东吴开始的几个掌军者周瑜、鲁肃、吕蒙都是外来户,吕蒙病重期间原本陆逊代理过他的职务,但是吕蒙临死前推荐的却是朱然接替。只是后来刘备大军进犯,才不得不起用陆逊,但是依然并不放心。所以后来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时,陆逊和诸葛瑾只有偏师万余人进攻襄阳。
因为孙权的猜忌,陆逊最终“不胜愤忿而卒”,也算是一个悲剧吧。
关于陆逊 三国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