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无双5指南书&兵书用途详解(战国无双5 兵书在哪里用)

游戏心得 2025-09-07 1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战国无双5指南书&兵书用途详解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详细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1.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都没有兵书留世?
  2. 春秋战国的兵书?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都没有兵书留世?

先秦兵书都有一个共同点,所提供给后世学习的均为军事思想,而不是告诉世人杀敌的章法和计谋。正如孙子所说“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学习和使用兵法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照本宣科,死于长平大战的赵括就是血淋淋的例子。这就决定了一点,会打仗的人未必可以写出足以传世的兵书。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写出兵书?

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深远的两部兵书《孙子兵法》和《司马法》是当时兵家的翘楚代表,我们就从这两部书的作者入手,了解一下他们究竟具备了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才写出了如此深邃、缜密的兵书。

孙武

《孙子兵法》开篇便申明了战争的意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从战略层面系统的剖析了他提出的“慎战”结论,这让人有些出乎意料,作为一本兵书竟然开篇就劝诫掌管国事和甲兵的人不要打仗,这是不是很矛盾?恰恰相反,他一针见血的表达了战争为政治所服务和驱策的观点,换言之,后者是决定前者成败的条件和因素。除此以外,孙武还强调了经济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后者对前者既有依赖,又有破坏,这同样是以“慎战”为指导原则做出的分析。

由此可大致得出结论,孙武是个具备大局观的军事将领,能从更高的层面看待战争。

司马穰苴

《司马法》作为三代古典军事思想的代表作,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其战争观依旧是后世所遵从的重要原则之一。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虽大,好战必亡”

前者强调备战,后者警告世人不可好战。

不过,《司马法》究竟是否全部为司马穰苴所作,历史上是存疑的,司马迁在《史记》就认为

战国无双5指南书&兵书用途详解(战国无双5 兵书在哪里用)

“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

说明此书中的部分内容在春秋之前就已经流传,司马穰苴又将之编纂完善。不管作者究竟何人,后世既然将司马法冠以穰苴之名,也是对他能力和品质的肯定。

齐国名相晏婴对司马穰宜就毫不掩饰溢美之情。“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可见文武双全也是一名兵法作者所具备的必要品质。

为什么战国四名将没能写出兵书呢?

白起

号称“战神”的白起以坑杀赵军40万降卒闻名后世,昭襄王曾不无得意的评价其

“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这等自信与狂妄的话语能出自老辣沉稳的秦王之口,足以说明白起战神之名并非浪得虚名。

可惜,这是白起的优点,同样也是致命的缺点。班固十分辛辣的评价其“豺狼之徒”“穷武极诈”“杀人满野”, 混身戾气,满手鲜血的人,难道要写出杀人之法来供人寒颤吗?

况且,白起打仗在行,却于政治上是个瘸腿的汉子,在与应侯范雎的斗争中一败涂地,最终落得自刎身死的惨淡下场。这样一个外不能安天下,内无法善其身的人,又怎么能写出传世兵法呢?

王翦

武成侯王翦的功劳用三个词就可以概括,灭赵,灭燕,灭楚。这些功劳个个都是灭国大战,但其时战国早就不是合纵连横,英雄倍出,昂扬奋发的战国了,他所做的仅仅摧枯拉朽而已。真正足以令诸国灭亡的大战,早在昭襄王时就打过了无数遍。用当代的话形容,王翦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且,王翦为私利揣摩逢迎秦王,比起为秦国满手鲜血的白起尚且不如,又怎么有资格能比肩孙武、司马穰苴呢?

廉颇

廉颇是战国名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有两个流传甚广的典故,足以说明他不具备写出传世兵书的资格。

其一,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虽然后来有了负荆请罪的美名,可不能容人终究是气量狭小所致,想想庞涓之于孙膑,让人捏一把冷汗,好在他品性方正,终究没有为私利坏了国事,这是值得肯定的。其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堂堂沙场宿将,居然被一个卑劣钻营的小人玩弄于鼓掌之间,闹出“一饭三遗矢”笑话,又是何其悲哀啊!

以上二点,用有勇而寡谋来评价廉颇并不过分,这显然距离撰写兵书有着不小的距离。

李牧

战国四大名将中,李牧或许是最有可能留下兵书传世的一个人,可惜他生不逢时,又过于忠直,最终为奸佞陷害,惨遭赵王冤杀。

李牧死,赵国灭。誓死保卫的赵国成了他的殉葬品,良将在酒泉下也难以瞑目吧。


比起孙武、司马穰苴这样的军事家,白、王、廉、李四将虽然各有彪炳史书的战绩,终究落了下乘。

春秋战国的兵书?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2、《吴子兵法》

《吴起兵法》又称《吴子》,《吴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是反映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吴子》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时,军队成分的改变,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3、《司马法》

《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据唐朝宰相李靖所说,《司马法》本出自姜太公之手。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

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5、《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关于战国无双5指南书&兵书用途详解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