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战壕大战游戏攻略(超级战壕大战游戏攻略大全)
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看到战壕战?
两次大战,野战军队的机动性不一样了,一战基本上是两条腿+骡马,二战的时候,汽车运兵,已经是常态。当然,这里指的是欧洲战区,至于远东战区,日本人的军队当时距离摩托化,还较远呢。
一战的标准模式是:双方躲在堑壕里面,等待己方的炮兵轰击对方的前沿阵地,炮火延伸几公里之后,开始发起冲锋,然后再纵横交错的堑壕当中,步兵开始追逐游戏。这种游戏,可能十几小时,也可能是几天,甚至是几年。一天打下来,能够推进几百米,就很了不起了。
欧洲主要战场除了东部、南部有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之外,德法交界地区、比利时、荷兰等,基本上都是大平原,在没有坦克、装甲车的年代,进攻与防守,只能够依靠堑壕。
二战的时候,坦克成为主角,天空有了大量的飞机,战争模式已经不一样了。这个从德军在二战初期绕过“马奇诺防线”直接攻入法国,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果还是一战的状态,德国要绕过这个防线,几乎没有可能性,长途行军、运输给养等,都会被发现,给敌人充分调动的时间与空间。
而在装备了足够数量的卡车、坦克之后,大量的军需物资,可以在几天之内集结起来,军队不要靠两条腿去卡位,直接浩浩荡荡冲过去了,保守的法国陆军,没有这种思维,于是就吃了大亏。他们看不到波兰的惨败教训。
当然,堑壕战,在二战的欧洲,还是有用武之地的,比如莫斯科保卫战,他们就组织了近100万人,在莫斯科的西南方向,挖掘了上千公里的堑壕、反坦克壕,纵深达到上百公里,极大地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步伐。
而在远东战场,中国幅员辽阔,道路状况与欧洲无法比较,加上中国的地形丰富,堑壕战就是主角了。国民党军队往往调集数倍于日寇的军队,依靠城垣、交通要道构筑大量的工事,在华北、山东、山西、河南、江淮这样的地界,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目的就是用空间换时间。
日寇也算是挑错了侵略对象,自己的陆军,摩托化程度不高,也没有足够的坦克集群,就妄图对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征服战争,完全是把自己的军队给平摊开来,同时,中国军民,依靠地形优势,在山西、秦岭、湖南、广西、云贵这一条线,步步死守,逐步将日寇大批军队迟滞在这一线。
看看地图就知道,上面提到的交战地区,基本上都是高原、山地,对于日寇来讲,简直就是灾难。
在太平洋战场,美日之间进行的是海上决战,与大规模堑壕战没什么关系。
因此说,采用堑壕战与否,是与当时的交通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堑壕对堑壕堡垒对堡垒的僵持着,打1年双方进退可能都超不过100米。非要打堑壕战是因为武器性能的提升和火力规模的庞大,冲锋和缺少掩体的士兵在密集的火力下是无处藏身的。一战初期的索姆河战役里,德军大约100挺马克沁重机枪1天毙伤使用密集队形冲锋的英军6万,这仗还怎么打?哪个国家受的了这种损失的速度?再加上大口径火炮的密集轰击,为了保命堑壕战应运而生了,非常符合实际情况。一战的堑壕战也逼出了两样至今都淘汰不了的武器装备,一是戴在头上的钢盔,可以有效阻挡爆炸的弹片伤害头部。二是“陆战之王”坦克,英国人研制坦克时的标准称呼叫“机枪破坏器”,就是为了在密集的炮火和机枪扫射下突破敌人的防线。正是坦克的出现,欧美各国纷纷制造坦克组建装甲部队,随着坦克各项性能逐渐提高完善,比方说时速的不断提高对诞生之初时速不过5公里掩护步兵冲锋的坦克有了新的作战思想,即坦克集群的快速冲锋和突破。所以到了二战时,堑壕堡垒的防线就落后了,当德军绕过了德法边境的“马奇诺防线”攻进了法国,逼的英法等国的联军被迫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就大势已去只能投降了
谢谢邀请: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1500万人之多,二战期间伤亡人数7000万人付出了生命。
一战期间,没有较强破坏部队和后勤部队,运输工具不够先进。加之:战时武器弹药准备不充分,弹武消耗量大,双方僵持不下,只能开始挖战壕,依托阵地打战壕战…
同时:阵地内有指挥所等~
依靠曲射大炮,轰炸敌方阵地,依靠机枪和步枪击退进攻步兵。
为什么二次世界大战"战壕战"少呢?
主要的是作战技术进步了,交通运输,机械化程度科技含量高了,带动了航空和其他领域发展,加速了二次技术革命到来!
以上所叙,一战,二战,区别就在于此。
回答完毕!
由于卡车和内燃机的普遍普及,战壕战并没有在二战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允许快速移动通过或绕过根深蒂固的位置。这并没有降低这些位置的价值,但这确实意味着您更有可能放弃该位置以支持快速反击或战术撤退。这意味着改进战壕的用处较少。
这才是真正的区别。有一些静态的战斗让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形见绌。在 Rzhev 绞肉机,德国和苏联军队流血了近 15 个月。1916 年,德国人在凡尔登战役中损失的人数超过了各方的总和。
苏联的损失要惨重数倍。没有突破,没有大的位置变化,没有光荣的胜利,斯大林格勒的杂耍小战获得了所有的荣耀。真正的行动是在北方,有 500 万人参与,其中一半在战斗结束前成为伤亡人员(阵亡、受伤、被俘或失踪),双方都没有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为什么对手不在敌人的战壕下面挖隧道,或是从后面包抄呢?
他们做了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部和意大利前线,军方都雇佣了专业矿工挖掘隧道。
在意大利前线,白云岩山脉高峰是战事激烈的山地作战区域。为了保护士兵免受敌军炮火的攻击和恶劣的高山环境的影响,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工程师都建造了能够起到一定掩护作用的隧道,同时提供了更好的后勤支援。除了为士兵建造地下掩体并提供补给路线以外,双方还试图通过在地下挖掘隧道,以及在敌人阵地下方放置炸药的方法来打破堑壕战的僵局。
在西部战线上,隧道战的主要目的是在敌人的阵地下方放置大量炸药。当炸药引爆时,爆炸会摧毁那部分的战壕。然后,步兵就可以利用爆炸所引发的混乱,向敌人的前线发起猛攻了。挖隧道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除了挖掘自己的隧道外,军事工程师还要时刻关注敌方有没有挖隧道过来。有时,矿工们会不小心挖通了对方的隧道,那就免不了一场地下厮杀了。当发现敌人的隧道时,通常的做法是在隧道里安装炸药毁掉。
1917年6月7日凌晨3点10分,在梅西纳战役中,爆炸摧毁了德军据守的战壕,一举炸死了上万名德军。
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坑道部队在意大利前线埋放的炸药中,最大的一枚放了11万磅(即5万公斤)炸药。还有英国皇家工兵部队在西部前线的隧道工程。1916年6月,是西部前线地下战打的最激烈的时候,英国坑道部队制造了101起地下爆炸,德国坑道部队制造了126起地下爆炸。等于一个月内一共发生了227次爆炸——平均每3小时一次。
在索姆河会战刚开始的时候,英国人在德军阵地下方同时引爆了19个大小不一的炸药库,其中两枚放置了4万磅(1.8万公斤)的炸药。
1917年1月,普卢默将军下令要将20多枚地雷安放在位于梅西纳的德国防线下方。于是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英军挖了8000多米隧道,并安放了600吨炸药。1917年6月7日凌晨3点10分,炸药同时引爆。该爆炸造成约1万名士兵的死亡,爆炸声甚至传到了伦敦。
梅西纳战役中最大的地雷被埋在了圣伊洛,里面放置了95600磅(43400公斤)炸药;位于Maedelstede农场的地雷里放了94000磅(43000公斤)炸药,位于Spanbroekmolen的德军防线下面,则放了91000磅(41000公斤) 阿芒拿尔炸药。Spanbroekmolen的爆炸造成了一个长达430英尺的弹坑,大到足以容纳40英尺深的湖水。现在,这里被称为“和平之池”。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超级战壕大战游戏攻略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