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强蜀国阵容,征服三国(打造最强蜀国阵容,征服三国的小说)

游戏技巧 2025-07-19 2
打造最强蜀国阵容,征服三国介绍:
  1. 蜀国明明没有征服魏国的实力,诸葛亮为什么要说「王业不偏安」?

蜀国明明没有征服魏国的实力,诸葛亮为什么要说「王业不偏安」?

谢谢邀请。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出自《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做,存在争议。蜀臣相诸葛亮为了报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恩,恢复汉室天下,必须北伐中原,平行发展,蜀国人口九十多万,魏国于三倍蜀国人口,那么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偏安,则称不上王业,更不用说霸业,统一九州威慑天下,才是诸葛亮的平生所愿。北伐中原则是必由之路,诸葛亮武乡候,臣相,领益州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以攻为守,六出祁山,他想复制刘邦伟业,出川进关中一统天下,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最后病逝于五丈原。杜甫诗云:“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国明明没有征服魏国的能力,为什么还要不断的挑起斗争。

明着的口号当然是王业不偏安。给自己树立一个大义凛然的形象。一个回报先主的政治理想。

其实暗地里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控制军权在手里。只有这样,自己才是最安全的,大权才能独揽。你能不打仗,丞相就是文职,他就应该把权力交出去。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完全正派的人物,其实他对皇帝的不尊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前后出师表,对皇帝指指点点。和曹操差不多。都是权臣揽权。

打造最强蜀国阵容,征服三国(打造最强蜀国阵容,征服三国的小说)

所以说从权利角度来认为,诸葛亮就是想把君权不断的放在自己手里。

蜀国是号称继承大汉王朝的基业,而东西汉王朝的首都分别是在长安或洛阳,这样蜀国就有北伐的理由。当时刘备已死,诸葛亮借北伐来转移蜀国内部的矛盾,也希望能通过北伐能改变刘备死前安排的蜀国政治格局和与魏国的实力差距。

首先,蜀国内部一直存在三种势力,并伴随着蜀汉集团的始终。一是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土利益,也是蜀汉集团最大也是最无话语权的势力,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其次是李俨为代表的前政权遗留下的社会中层势力。第三才是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作为后期上位者,该集团几乎把握住了西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始终是把自己的各项利益最大化。对于前政权的留用人员,刘备多以结成利益同盟的形式进行量才使用,并委以重任,如,法正,李俨,邓芝,刘巴,孟达等等……而对于益州土著,大多以打压为主,比如,剥夺本土豪强人物的财物,分配与功臣,使之衣食无着,沦为作奸犯科之徒,然后再苛以严刑峻法……特别是“观人七术”,更是堵塞了本土士人上升的渠道。即便是选拔出的本土门面人物,狂士彭漾被杀,文学家谯周假借天意进行反战……由刘备登基之初,社会大环境上就潜伏了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不用说六出祁山后,大量青壮年死于前线而导致的民生凋敝,为蜀汉集团的灭亡埋下了病根。其次,现任蜀汉集团政权的最高层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处于成年后的刘禅及其背后的集团,迫切需要突破丞相原先给他设定的空间,这种势力的矛盾是诸葛亮无法直接面对,只有借助于向宠,费玮,董允等人作为挡箭牌进行约束。为了获得兵权,孔明在《出师表》中不断地向刘禅暗示自己的历史成就,如,“三顾茅庐”制定“隆中策”三分天下之战略目标,其次,“受命于败军之际”就是暗指“长坂坡”之后,孔明先生游说孙权,形成孙刘联盟,破曹军于赤壁……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而行等等……为了转移蜀汉日趋激烈的内部矛盾,迫切需要一场战争宣泄压力。而发动战争必须要名正言顺,无论什么样说词,都比不上一句高大上的口号“匡扶汉室”和“王业不可偏安”更有力!一者可以转移土著人的仇恨,二者,可以平息那些利益分配不均大臣们的怨愤……兵权在手,何人敢不敬三分? ! 即便是大汉天子又能如何?更何况是儿皇帝。若汉室大业可兴,彼可为董卓,曹操……不可,亦可为偏安一隅的权臣! 所以,只要蜀汉内部出现矛盾,举起“匡扶汉室”或者“王业不可偏安”的旗子,便是平息矛盾的一剂良药。既然百利无一害,换做谁不去做呢?千古奇文《出师表》,名为孔明“匡扶汉室”心迹剖析,实为刘禅沦为“扶不起的阿斗”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