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7汉朝强度特点及玩法详解(文明7吧)

游戏攻略 2025-10-08 1
今天给各位分享文明7汉朝强度特点及玩法详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文明7汉朝强度特点及玩法详解进行详细列举解释,一起来了解下吧!
  1. 古代大臣上朝,“汉朝坐、宋朝站、清朝跪”,文明是在倒退吗?

古代大臣上朝,“汉朝坐、宋朝站、清朝跪”,文明是在倒退吗?

谈不上什么进步或倒退。都是以皇帝的意志为主吧。汉武帝也是杀人无数的魔鬼,宋朝的文字狱也是很残酷的,豪放派诗人苏轼,太豪放了吧,难免诗句中有豪放过度的话吧,如,世间惟有蛰龙知,被侫臣污告,一贬再贬,终身不得志。大清呢,不用说了,电视剧演义的很多了。

明代《徐显卿宦迹图》

这和文明有什么关系?

汉朝别说大臣,亲王见了皇帝都要跪拜磕头,宋朝更牛,连皇帝自己都要跪拜。只能说汉宋离我们远,所以大家把这两个朝代想象的很美好,清朝离我们近,大家就觉得很不能接受而已。

所谓“汉朝坐、宋朝站、清朝跪”也不是这几朝大臣见君王的常态,汉朝还好一些,三公在皇帝面前是有座位的,但是也不是说所有时候三公见了皇帝都不用跪拜;宋朝就更别说了,别说大臣,南宋皇帝见了金国使臣都要“跪”,因为南宋自居金国的属国:“宋主遽命设东西位,使者东面,宋主西面,受诏拜起皆如仪。”

南宋跪拜

从元朝开始大臣们就开始普遍跪皇帝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翻翻明实录就能看到一大堆的“跪”、“膝行”记载。

明朝皇帝见大臣的时候,大臣只要听皇帝说话,或者和皇帝说话,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规矩都必须跪着,如果大臣需要移动,那也不能站起来,只能“稍前跪”,也就是跪着往前挪,皇帝姿态就可以完全随意了,站卧躺趴都可以。

而一旦皇帝说完话,交代某大臣去办事,大臣就必须“叩头承旨”表示遵旨。

我这里稍微贴一段明实录记载,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很简单,大家能看的清爽:

(皇帝)因目司礼内臣云:“都说与先生。”又昂首目从哲云:“先生试看朕容。”且出手腕令看。

(方)从哲跪稍前,仰视圣颜,果然清减。

……

上云:“待朕体稍安即行。”

(方)从哲叩头谢

说完明朝,我再说一下汉朝,汉朝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尊重大臣,别说大臣,就是亲王见了皇帝也得“伏谒道旁”,“伏谒”本质上就是五体投地式的磕头。

伏谒

这里我可以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汉武帝的哥哥看到汉武帝男朋友韩嫣乘坐天子副仪仗车队过来,以为是汉武帝来了,连忙跪在路旁,结果发现是韩嫣,大怒。

“天子车驾跸道未行,先使嫣乘副车,从数十百骑驰视兽。江都王望见,以为天子,辟从者,伏谒道旁。嫣驱不见。既过,江都王怒。”

第二个例子就更早,秦末六国复辟,赵国大将打了胜仗回邯郸报告,结果看到赵王姐姐车队过来,他以为是赵王来了,结果赶紧“伏谒道旁”。

“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道逢赵王姊,从百余骑。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

“伏谒道旁”可不是跪礼,就是五体投地式的跪拜,这一定要清楚。

大家好,我是小洲,很高兴为您解答。

“汉朝坐、宋朝站、清朝跪”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中国历代都是在进步和发展的,如果非要说理由,这其实是和统治者的的掌握中央集权有关的。也就是皇帝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才会越来越严格。当然,从另外一方面也表现了文明的倒退。

大家都知道第一个完全统一中国的皇帝是秦始皇,那个时候受先前的百家争鸣等思想的影响,君王对自己的臣子和子民都是礼让有加的。他们在面对皇帝的时候,是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尤其是到了汉朝,这可是独尊儒术的时代,更加的讲究礼仪,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是讲究礼仪的,所以官员们在上朝的时候都是坐着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当时一些大臣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们可以和君王平起平坐。

到了唐宋的时候,“三公”的机制被废除,大部分官员的职权都降低了,所以在面见皇帝的时候,只有个别的贡献很大的大臣有资格坐着,其他的大臣则都需要站着。而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更是加上了中央集权,在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官员们上朝都是要站着的,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敢随意发言,这也可以看出官员们职权变得更低了,而皇帝掌握的权力更大了。

明清期间,官员们上朝都是要下跪的。元朝的时候,由于统治者是蒙古族,他们“主奴”思想很严重,所以官员们见到皇帝是要下跪的。当明朝推翻了元朝以后,就是继承了这个习俗,甚至皇帝还废除了宰相制度,后来还专门建立了监管官员的机制,可以说官员们的地位权力变得很低下。

而清朝也是草原上的牧民,他们也是一群野蛮人,对于权力特别的看重,尤其是别人的臣服。所以官员在皇帝面前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面对皇帝必须得卑躬屈膝,甚至皇帝还专门设立了各种监管机制,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官员们面对皇帝必须跪下,甚至没有允许还要一直低着头。这种封建思想简直根深蒂固。残害了不少人。

从文武百官在面对皇帝的时候由“坐”到“站”再到“跪” 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皇权的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文明的倒退。因为跪拜有损文武百官的尊严,更是一种封建主义。这种思想早就脱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只是一种禁锢人的枷锁,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封建思想残害了太多太多的无辜的百姓。毕竟在这个平等的时代,人权才是第一位。

我是小洲,感谢各位的观看。各位不妨给在下点个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古代大臣上朝,汉唐的时候,坐而论道。宋明的时候,站着说话。清朝的时候,跪着上奏。有人说,这是文明的倒退。这种说法对吗?

文明7汉朝强度特点及玩法详解(文明7吧)

我认为不对,恰恰相反,这是文明的进步。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要搞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文明?这是一种政治文明。

从秦始皇开始到清末,中国是处在王朝社会中。王朝社会有个特点,就是皇权的高度集中。皇权越高度集中,政治越趋于稳定。而政治越趋于稳定,适应于王朝社会的政治文明就越发达。

我们从王朝社会的历史进程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秦始皇剧照)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皇帝制,废除了分封制。但是,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是不成熟的。由于他自己具有高度的权威,因此,整个朝廷可以实现由他一个人说了算。但是,他一去世以后,秦二世、秦王子婴这些皇帝就没有了个人威权,权力就集中在赵高这样的大臣手里,政治就进入了动荡。

这种动荡在一直往前延续。陈胜吴广起义后,陈胜称王(相当于皇帝),派大臣大将们四处征伐。结果,由于陈胜个人不具备威权,那些出去征伐的人(比如武臣等人),打下土地后,就自己在那片土地上称王。

后来刘邦获得了天下当了皇帝以后,他为什么要杀功臣?就是因为不断有人造反,不断有人想推翻他,自己当皇帝。这也同时造成了政治的不稳定。

此后的大汉王朝,不断出现大臣专权的现象。从霍光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朝政都掌控在大臣的手中。西汉还因为王莽的专权,因此西汉王朝灭亡。东汉末年,又还出现了董卓和曹操。魏晋时期,也是因为朝臣权力太大,不断出现政治动荡。曹魏取代了刘汉,司马晋又取代曹魏。司马晋开始,杨骏专权,引起皇后贾南风杀人,八王之乱爆发,于是再一次动荡。

(唐玄宗剧照)

到了唐朝的时候,由于唐朝前期出现了几个贤明有能力的君主,因此朝臣的权力并不大。但是从唐玄宗后期开始,朝臣就开始染指权力,造成朝政的动荡。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政治一直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下。

到宋朝,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赵匡胤一方面“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在朝中不给文臣设凳子,让他们站着说话。通过这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这样,整个宋朝虽然还是出现过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这样的权臣。但是,整个朝廷的权力,还是牢牢控制在皇帝的手里,没有出现过汉唐那样的朝政动荡。

到了明朝后,朱元璋进一步加强皇权。他通过杀功臣,进一步打击了朝臣的个人威权(朱元璋杀功臣与刘邦杀功臣已经有很大不同。刘邦杀功臣,那是功臣造反;朱元璋杀功臣,其实功臣造反的嫌疑很小,他更多的是为了夺朝臣的权力)。同时,朱元璋又通过取消宰相职位的办法,进一步把权力掌控在皇帝手里。所以,明朝整个一朝,更没有出现汉唐那样,朝臣敢废立皇帝,掌控朝政这样一种情况。而且明朝甚至出现了皇帝贪玩好耍不理政事,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朝政竟然还非常稳定的局面。

(康熙剧照)

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帝让朝臣上朝的时候,跪着说话,对皇权更是一种极大的巩固。之前的朝代出现过的大臣专权,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等等这样的现象,就完全没有了。整个大清王朝的朝廷,一直非常稳固。如果此后西方列强不入侵,这种稳固还将延续下去。

所以,在王朝社会里,朝臣权力缩减,皇帝权力增加,那是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这个王朝社会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是一种渐趋落后的政治体制,因此,它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不是文明的倒退,而是各朝的规矩。

汉、宋是汉人政权,自不必说。

清朝是满人政权,你让一个总人口都不到50万的民族,来统治几亿的汉族,人家能睡得好觉吗?不得精神上给你削巴削巴,让你见他就自觉矮半头呀?

所以就有了乾隆认为天下坐稳,就猛刮起了“文字狱”风,想一劳永逸,满人江山永久传,结果禁锢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发展,从此在科技人文上止步不前,结果人家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80年后就有了鸦片战争,一个只有陶瓷茶叶丝绸而枪炮不利的满清,像一头肥大的猪,有油水却没有防护力,当然只有被宰、被削的份儿。

结果几次鸦片战争,国家就一穷二白,大清被西方压在地方起不来,陶瓷、茶叶、丝绸的技术被英国抢走了,积累了近两百年的白银都让欧洲抢光了,以至于我们后代所看到的大清的图片,就是个贫穷落后的大清!

所以乾隆皇帝被后世称为“十大民族罪人”之一,与秦桧、吴三桂并列。他写了四万首诗,被后世扔到我历史的垃圾堆。

但这事深究起来,还不是大明的皇族和大地主大买办勾结一气,架空了大明朝廷,结果政权落到了满清手里?

我们后人,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能再步大明的后尘。

胜而不骄,强不自满。

这就是为什么要批评李少莉,有俩小钱,审美就向先富阶层看齐,忘了自己是工农政权的公务员。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文明7汉朝强度特点及玩法详解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