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苍天陨落调兵虎符怎么获得(卧龙啸天)
古代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军队只认虎符,任何人拿着虎符都能调兵吗?
不要天真的以为,你拿到了虎符就可以调动一切军队,为所欲为。虎符的调兵制度不是那么简单,虎符只是调兵流程中的一个信物而已,也只是最重要的信物之一。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君为了方便管理、调度军队,制定了虎符这种调兵信物。虎符形似如虎,一分为二,左边一半在驻军将领手中,右边则在皇帝手中,皇帝如果要对军队进行调动,就会派人手持右边的这一半虎符前往军营。
不要以为皇帝随意派个太监拿个虎符就能把事儿给办了,前去调动军队的人必须还有另外一件信物——圣旨。
其实,圣旨才是关键,虎符只是信物。
圣旨的内容很重要,要想驻军将领详细说明军队调动的细节,出击、撤退、调防等等,这才是军队将领最为关心的,宣读了圣旨,宣旨者才会拿出虎符与军中虎符对应,完成这道流程后,军队将领才会按照圣旨的旨意行事。
另外说一句,虎符调动军队必须要有圣旨,连皇帝的口谕都不行,随便找个太监拿上虎符嘴上宣口谕,将领是不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圣旨比虎符更重要。
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中,信陵君偷了魏王的虎符前往魏军大营调动十万大军,虽然有虎符,却没有魏王的旨意,魏军大将军晋鄙发生了怀疑,拒绝交出兵权,还是信陵君的门客朱亥锤杀了晋鄙才夺了军权。
如果有了圣旨,也有虎符,是否就可以调动天下兵马呢?
这种几率很小,除非去调动兵马的人背着一背篓的虎符和圣旨前去,虎符的使用是一符一兵,也就是一个虎符对应一营兵马,一道圣旨对应一个虎符。一个帝国的那么多的兵马,要调动所有的兵马,你得拿多少虎符和圣旨才行。
虎符调兵制度其实是皇权加强对军队的管控能力,军队去王朝来说,那绝对是命脉,要把这条命控制在自己手里,如果单纯的凭一个信物就管控了,风险也太大了。
皇帝调动兵马也不是说任何一个人就能拿着虎符、圣旨前去就行了,驻军将领也不是猪脑子,如果来一个宫女,拿上虎符、圣旨,把兵权交给这个宫女,你觉得驻军将领会答应吗?这明显的不符合逻辑。
别说宫女了,就是皇帝亲往,有时候都不一定有用,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偷偷的跑到了大同府,以皇帝的身份让大同守军开关,他要外出,大同守军将领郭登宁死不尊皇命,理由很奇葩,虽然你是皇帝,可以马上下道圣旨,但却没有带虎符,明武宗出来得匆忙,那玩意儿没有带啊。
皇帝来了都无法调动兵马听令,可以想象皇权对军队的掌控有多么的严格。其实所有的驻军将领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基本的判断,因为另外还有一句中国古代流传千年的名言——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一般来说,全国的军队都是分散驻扎,调动任何一个驻军都必须要有皇帝的亲自命令,这个命令必须是有实证可查,一方面是虎符作为皇帝唯一的信物,一方面是圣旨作为调动的文字记载。
说到虎符,了解历史的和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都不会陌生。在古代中国,这个东西可发挥了大作用了。影视剧里虎符一出现,准会伴奏着一段拉风的音乐。此时,持符者瞬间有了皇帝般的威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千军万马由我调动。
虎符作为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的凭证,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它是由铜制成的,因为外形像老虎🐅,所以被称为虎符,是中央政府授予地方官员和驻军将领调兵遣将的凭证。只要虎符在手,就可以调动军队了。以前中学课文里的《信陵君窃符救赵》里信陵君偷的就是虎符,而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缴获了曹将陈矫的虎符,轻轻松松调开了曹军,连下三城。
那照这么看来,虎符在手,岂不是天下兵马由我调动?当然不是。你聪明皇帝老儿也不傻嘛,为防止地方官或者将领拥兵自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古代皇帝都是一地一符,一事一符的,绝对不会出现一个虎符就能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的事。另外,虎符是由一级工匠师打造的,它和信物一样是分成两半的,皇帝和将领你一半我一半,只有将这两半合在一起,才能调动兵马。
既然如此,那我自己造一个不就OK了吗?首先,当时还没有某宝同款,想要仿造起来非常的困难。另外,虎符上也有一些防伪标志的。例如虎符上的铭文要对得上,骑背上的字要天衣无缝的吻合在一起,所以啊,一般的人也仿造不了。
另外,虎符虽然名叫虎符,但它不一定就是做成老虎形状的。在隋朝的时候,它就是麒麟状的,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唐高祖李渊为了避自己祖宗李虎的名讳,所以就把虎符改成了鱼符、兔符、龟符。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动物形状的令符逐渐演变成令牌。而到了近现代,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加密通信完全就替代了虎符的作用。它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虎符,传说是姜子牙所发明,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由政府发给掌兵大将,同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虎符专事专用,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应的虎符。 虎符有左右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所以【符合】这个词语原本的意思是两块虎符合为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需要圣旨等法律文书,有专门的验符官勘验,确认无误后,才能起到率领千军万马的作用。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支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
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相反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
虎符材质的演变
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结语:在中国古代,由于阴阳学影响,西方主刑,也是战争的象征。白虎为西方,属金,旺相主性格猛烈、勇敢、轰轰烈烈、气势宏大,白虎休囚持世主人性格沉稳、城府深、善于心计,为人严肃有杀气。白虎主凶灾横祸、主病伤之灾、牢狱之灾、血光之灾、主风波或者来势凶猛之势。自虎还代表坚硬之物、金属物、石头、为猛兽、凶器。所以历代兵符皆以猛兽雕刻。兵者,凶也。
在电视剧当中,总有奸诈小人从皇宫中盗窃虎符,从而达到调遣某地军队的目的。
确实虎符是统治者和军队之间的信物,但军队并非只认虎符,虎符只是统治者作为远程指挥的媒介。
当某位将军接到上头的指示要出兵时,就需要有虎符来震慑军队,除非是统治者本人前往现场调兵。
虎符只是古代为了精准传达军队产生的
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虎符就已经出现在统治者管辖地方的制度当中,一块虎符分为左右两半,一左一右,右半块留在中央,左半块留在军队当中,当统治者需要在某地发兵,出示右符,由军队检验,确认无误之后便可以出兵。
如果虎符是真的,但军队认为前来调兵的人并不是统治者指派的,也可以拒绝出兵,向上头确认,但这要是真的还好,这要是假的,那就是耽误军情。
所以一般都不会有军队怀疑,只会验证虎符的真假,所以也算是军队只认虎符,只要有虎符便能调兵。
虎符虽然重要,但主要是符合统治者的旨意
由于虎符是分为左右两块,并且一块虎符对应一个地方,想要非法调兵,只能偷窃放在中央的另一半虎符,还要精准无误,一般都不会有出错的可能性,所以渐渐地演变成军队只认虎符,但还是有存在军队不受虎符调遣的案例。
就像战国时期有名的“窃符救赵”,魏无忌拿着如姬盗来的虎符前去向晋鄙调兵,晋鄙心有怀疑不肯接受调遣,最后还是朱亥一把捶死晋鄙,才成功地调取了八万精兵。
这个事件可以说是拿着虎符调遣不到军队,倒是一锤子下去才调走八万精兵。
结语
虎符只是作为一种信物而产生的,开头是虎符,到后面更出现了兔符、鱼符甚至是龟符,到宋朝以后渐渐演变成令牌,他们的出现从始至终就是代表统治者的旨意,旨意与虎符到位,军队自然接受调遣,但如果很明显就是非法调兵,就算是真的虎符也是调不走一兵一卒的。
虎符,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遣军队的信物,为虎形,在中国历史上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拥有虎符就相当于拥有了半壁江山的说法屡见不鲜,那么古代军队只认虎符,只要谁拥有虎符谁就能调兵了吗?
我们先看士兵为什么只认虎符。在古代,军队是统治者的,士兵必须服从皇帝的调度。但皇帝是在皇宫里的,调遣军队不可能次次亲临现场。其次,古代的通讯条件也是较为不发达的,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有机会见到皇帝。但是他们能做到观望虎符,认清皇帝的信物。
再者,军队在训练中是一级服从一级,士兵在过程中是只认识上级的,一个高级军官来调度军队需要拿出授印。不然一个人随便跑来就说是高级军领,这口说无凭,是不可能调动军队的。
最后,服从君主是当时的观念,作为皇帝信物的虎符是士兵平日就能见到的图形符号,统帅将领处的一半虎符也能见到实物。即使虎符是小物件,在军队中却有震慑的力量。士兵只认虎符不认人这样做也是为了增加虎符的权威。
我们再看虎符的调兵作用。在古代,一国之君通常是最高的掌权者。而政治力量的强大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撑,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也需要能调配军队的最高兵权。就像没有兵权的汉献帝在皇宫内是一具傀儡,稍有不慎,可能立马就会被篡位者改朝换代。
为了守住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江山,君王们想出了虎符调兵的方法,将自己的兵权赋予虎符。从来源看,虎符的权力和威严都是君王统治者赋予它的。
虎符一共分为两半,在使用上,古代帝王通常会将左半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待要即派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驻地。只有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才能发兵。也就是说必须得到君王的允许才能调兵。
而君王的允许不仅仅是右一半虎符:与虎符配套使用的还有盖了御玺的诏书。古代调兵,诏书里会写明统治者的安排意愿:此次出兵的统领人、用兵人数、用兵目的、用兵地点等。
战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魏公子将虎符拿给武将晋鄙验证完后还是不肯发兵调军,最后是其门客朱亥趁其不备一锤下去杀死了晋鄙才发兵。信陵君虽拿到了虎符,但最终还是靠他的威望和权力调动军队。带虎符未能成功调兵的关键原因则在于缺少诏书。
再一方面,古代发兵与诏书配套来的还有粮草。“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一方面则配有竹使,携带符印等证明通知到后勤总务处官员,下放军队用兵需补助的粮食、冬衣、马匹。
就算没有虎符一样的兵符,建立过赫赫战功的武将一定程度上靠自己的威望也能调动军队。维护君主统治的前提下,“清君侧”“救驾”等理由也能安排调兵。所以为了维护兵权,宋代皇帝实行藩将轮换、安排监军也是于理的。
而如果拥有虎符就想调兵,就想造反,从军队内部服从君主顺从天子的观念来讲,造反派想成功也是寥寥无几的。
虎符从本质上看,是君主的信物,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是维护至高无上皇权的需要。它的使用是为了军政大权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维护其军队调动的最高权力。
关于卧龙苍天陨落调兵虎符怎么获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