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必选:曹操(主公是曹操)
为什么刘备和孙权称为主公,曹操为什么称为丞相?
汉末时期,军阀割据,能人义士只能依附于军阀才能施展自身才能。被依附之军阀被称为主公。
这样一来,刘备自从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已成为一方军阀,最初没有稳固地盘,但追随他的人都称其为主公。
孙权继承父兄遗产,拥有江东基业,割据一方,自然也是主公。
和其他军阀不同,曹操被朝廷封为丞相,属于中央集团,自然以丞相相称更为正统。
但曹操在早期被称为主公,如曹洪曾对曹操言,天下可以无洪,但不能无主公。
正史《三国志》中有一段话:或谓诸葛亮曰 “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在蜀国太过于横行霸道,将军应该像主公举报他,抑制抑制他的威风。)
这就是主公一词最早的出处,据统计《三国志》一共出现这个词语14次。
你可能会好奇,一本书中出现一个词语14次没什么好奇怪的啊?为什么这个词语就能比年度关键词还火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还是大汉臣子。古时丞相管理天下为皇帝陛下
刘备和曹操谁更胜任主公?
曹操比刘备更适合做主公。
刘备不如曹操,何以见得?
这还要从汉中之地说起。何为汉中?顾名思义,汉中恰是汉水的发源地,此处,如你所想,确在南方长江流域,但是他的省级所属,却是陕西之地,真实地地理单元中呢,又和西部四川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换句话说,这汉中之地,正是南西北三面关联之地,如果看三国势力,那可恰恰就是曹操与刘备的纠缠争夺之地。
刘备之所以在战略眼光上不如曹操,正是通过对待汉中之地的态度上看出来的:要知道,这汉中之地同陕西所在的关中之地之间,隔着一道秦岭,同四川呢,也隔着一座山,叫做大巴山,虽然两个都是山,但是山于山之间,差别还是蛮大的,毕竟以古代的道路技术条件,翻越大巴山要比翻越秦岭要容易多了,所以,汉中之地同四川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对于想要扎根西南的刘备来说,汉中之地志在必得,毕竟汉中之地就是四川的北大门,而对于已经基本稳了中原之地的曹操来说,汉中之地就如同一块鸡肋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虽然掌控汉中之地的张鲁选择投降了曹操而非刘备,虽然曹操那时候实力确实大于刘备,但是曹操依然放弃了占据汉中之地。
毕竟汉中之地这块鸡肋地方实在是让人膈应的紧,虽然占据之后向南进攻四川搞刘备方便的很,但是运兵运量运漕实在是让人耗不起,所以曹操放弃了汉中之地,看起来是白白便宜了刘备,但是却也将千里迢迢运粮运兵的麻烦扔给了刘备一方,同时,曹操还将大量的民众迁出了汉中之地,只留给了一个并不富饶的汉中之地。
而刘备呢?占据四川之后,马上就把占领汉中之地当作头等大事对待,费人费钱费粮草,才终于使了九牛二虎之力占据了汉中之地,甚至在攻占汉中之地时,还打出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口号,可谓不遗余力。
虽然刘备费了好大劲终于占据了汉中之地,但是千里迢迢翻越秦岭运兵运粮驻守汉中之地的苦活计就成了刘备集团的拖累,为了守住北大门,整个蜀川的资源不知道耗费了究竟几何,明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选择了两条北伐的路,一路是东出荆州以向宛洛,另一路才是出秦川,为何刘备就非要选择了这条更加艰难的路呢?但从这方面看,刘备的战略眼光,确实不如曹操。
三国的主公都有什么共同点?
三国的主公曹操、刘备、孙权的共同点:
一,都有雄才大略,英雄气概,都想一统天下,南面称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做到了魏王,虽然自己没有称帝,却为儿子打好了基础,曹丕做了皇帝。刘备在成都称帝,孙权在武昌称帝。
二,都知人善任,麾下文臣武将,济济一堂。
三,都能征惯战,出生入死,打下了一方江山。
三国杀曹操的主公技怎么用?
曹操的主公技在自己需要出闪的时候使用。
护驾:主公技,当你需要使用或打出【闪】时,你可以令其他魏势力角色选择是否打出一张【闪】(视为由你使用或打出)。
曹操可以请其他魏国势力的武将代替你出闪,如果响应护驾的武将装备了八卦阵,那也可以用八卦阵判定视为曹操出了闪。
OK,关于主公必选:曹操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主公必选:曹操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