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战之斯大林格勒游戏攻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斯大林格勒游戏)
为啥说就算纳粹德军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也不可能赢得二战?
距离太远,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是速度。德国人为此发明了高速公路。而法国所处的欧洲国家,工业发达,公路网铁路发达。但是苏联基础设施落后,大纵深,不利于大军纵横驰奔太久。因为没有公路网和铁路网的持久供给。大军在野外生存久了,等待的只有死亡。其实我觉得德军是被苏军拖死了。困兽之斗。宁可和聪明人吵顿架,不和不讲理的人说句话。对于苏联这种人,就不该打理它。
德国能否赢得二战的关键在于能否打败苏联,只有打败苏联才能解放出德国陆军的大部分,从而有能力加强西线和南线的军事实力,遏制英美盟军的进攻,也使德国的军工生产从繁重的东线战场解放出来,去加强空军和海军,尤其是德国空军,盟军的战略轰炸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持续能力,必须迅速加强德国空军的实力以阻止盟军的大轰炸。如果德军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后,苏联会选择乞和,让出其国土的欧洲部分,那么德国还是很有可能赢得二战胜利的。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重要性有多高,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是苏联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此外莫斯科还是政治中心和交通中心,是苏联的首都,丢掉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将对苏联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是这一打击并不致命。因为苏联的国土辽阔,战略纵深广大,因此德军并不能向进攻西欧各国那样迅速的达成占领,苏联有着足够的时间将这些城市的人员和工厂设备迁往大后方,那些被德军占领了的如哈尔科夫、基辅等重工业城市就是例证,这些城市的大部分工业都成功的撤向东方。因此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并不能摧毁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
由于莫斯科是政治中心,那么是否存在着通过占领莫斯科来瓦解苏联的苏维埃政权,从而导致苏联整个国家的崩溃?事实上这也是德军军方一直推崇的战略路线,从普鲁士时代德军就一直倡导速战速决的战役理论,因为德国处于欧洲的中心,很容易面临多线战争,因此德军基本思路就是集中兵力迅速打败一面的敌人,然后再对付其他敌人。德军认为以敌国的首都作为目标是最容易达到目的的方法,将迫使敌军主力和德军进行决战,从而在军事和政治上双重打败敌国,最终迫使其投降。这只是一般的理论,苏联的红色政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权,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主义的国家,苏共党牢牢掌握着国家和军队的控制权,即便失去莫斯科,苏维埃政权也不会垮掉,仍旧会继续抵抗德军的入侵。对比之下,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也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即便在形势已经绝望的情况下德国都没有发生崩溃,直到希特勒死后才向盟军投降。
我们再从战争经济角度来看一下,德军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意味着战线将推进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一线,苏联主要的煤炭产地(顿巴斯)和石油产地(高加索)都已经被德军占领,长久来看这对苏联的战争潜力是极大的削弱,不过这一影响至少在一两年内不会明显,而且英美盟国也必然会增加对苏联的能源援助,因此苏联还是能够对德国形成很大的军事压力,德国陆军和空军的大部分仍旧要被牵制在苏联。综合来看,德军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并不能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只要东线战争无法结束,德国就无力加强西线和南线的防御以抵抗盟军的登陆,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在拿破仑帅军侵俄就可得出结论,由于俄罗斯国土辽阔,战越回旋余地很大,仅凭德国的综合国力及人口规模和军力,要真正的完全击败苏联,德国的各方面实力还是显得很单薄。虽然前苏联是一个专制独裁和极权国家政权,而且经过30年代的大清洗,使军队的很多有能力的高层将领等高级指挥官被清洗掉,这就使得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但是苏联毕竟综合国力和军力强于英国,法国,经过战争初期德军装甲部队闪电战打击,苏联军队损失很大但是还是挺过来了,如果战争初期,德军统帅部能集中军力于中央集团军群,其余的二个集团军群既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从两翼助攻,保证战役主攻方向于莫斯科方向,在冬季来临前拿下莫斯科,则苏德战争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那是苏联军队取胜的道路必然艰难和漫长。
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是场争夺东欧霸权的地缘政治战争、一场反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意识形态战争、更是场以获取生存空间为名义争夺食物、原材料、清除斯拉夫民族的种族灭绝战争!它决定了战争一开,德苏两国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必然结局。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或者说巴巴罗萨计划完全实现,就能够迫使苏联投降、斯拉夫民族向日耳曼人屈服吗?1941年2月1日希特勒会见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时,针对博克能否强迫苏联媾和的疑问,希特勒回答:“如果占领了乌克兰、攻破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还不能取得和平的话,那么我们必须继续前进……一直打到叶卡特琳堡!”
可以说从希特勒到德军陆军高层对苏战争愿景美妙,心里犹豫没底!而不结束东线对苏战争,德国始终面对的是英、美、苏三强对其的两面夹击,胜利何其微乎?!而在长期的消耗战争中,德国绝没胜算可言!从三十年战争到一战,普鲁士—德意志军队的战争史都予以证明,希特勒和德军将领们对此了然于胸、心知肚明。
希特勒对苏战争最大特点是奴役与种族灭绝。如果说纳粹德国对欧洲其他民族还略有些仁慈的话,等待斯拉夫这个“劣等民族”和东方民族的就只有死亡!1941年2月奥尔格·托马斯上将领导的国防经济和军备局提出解决方案,即著名的蓄意饥饿政策。希姆莱对此评价道:“这是一个生存问题……一场残酷无情的战争。在此过程中,通过军事行动和食物供应危机,2000-3000万斯拉夫人和犹太人将灭亡。”生死存亡之际,斯大林唤醒了包括俄罗斯民族在内的苏联各民族广泛的爱国主义,而这让无论身处前线的将士还是后方的平民同仇敌忾,甘愿承受苦难、挫折乃至失败,为之牺牲,为之付出任何代价而不惜!
1942年2月,斯大林指出“决定战争结果的不是突然性等偶然因素,而是后方的巩固性、军队的士气、师的数量和质量、军队的装备、军队指挥人员的组织能力这些永久性因素。”在德军闪电战攻势下,苏联人从西部沦陷区向东迁移了超过1500家工厂、近2000万的人口,德国人如何能再次彻底消灭拥有强大军工生产能力、能再武装的1亿2000万苏联人?苏联人赢在了“引擎之战”的胜利,而英、美、苏战时裂痕累累但最终风雨同舟的“伟大的同盟”也就埋葬了希特勒“千年帝国”的痴心妄想!
如果德国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损失占领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甚至夺取了高加索油田,这只会让美国参战时间提前而不是静待日本偷袭珍珠港,而英国人也会放弃自私自利的小算盘,支持美国人优先登陆法国。1941年1月美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和英军总参谋长布鲁克即签订了ABC—1大西洋优先的战略计划,他们不会坐视不理苏联的衰败的。
2月2日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日,为什么斯大林格勒一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国最强,是轴心国的核心战力。苏德战场决定整个战争的走向。苏联一旦抗不住崩盘的话,南欧西欧两次登录根本不用想,英伦三岛和北非战场在纳粹德国整合完大陆后只能放弃退守美洲。获得资源和空间的纳粹德国建立一支强大海军根本不是问题,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失利根本无伤大局,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削弱反而有利于取得苏德战场胜利后的德国。纳粹海军一旦成型对美洲何时动手只能看希特勒的心情。更何况德国完全可以把那些黑科技慢慢变成现实,要知道战后各强国的现代化空军和战略打击能力都是在纳粹德国的图纸上逐步建立的。
斯大林格勒市中心的喷泉
谢邀。1943年2月2日,盘踞在斯大林格勒市北部地区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国第11军残部向苏联红军投降,宣告第6集团军的覆灭,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对于人类社会的这场浩劫而言,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苏德战场上交战双方投入的人力还是物力,都是其他各大战场无法比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血腥的战役(没有之一),交战双方付出了超过200万人的生命,是一战凡尔赛绞肉机的一倍之多。苏联军民在这场战役中顶住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并通过“天王星”行动成功将盘踞在斯大林格勒及其周围的德军重兵集团包围了起来,并最终成建制的歼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
成建制被歼灭的德军第6集团军,以及约150万精锐军队(约108000人被俘,其中包括保卢斯元帅以下在内的22名将军)的损失给予了纳粹德国沉重的打击:战斗力不复存在,新的部队不经一段时间的训练形不成战斗力;而苏联红军残存的部队补充新兵,以老带新,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而且德军人员和物资难以补充,苏联红军补充的速度和数量则远超德国。德国的实力因此而衰弱。
这场战役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战略意义,苏联红军以付出1,129,619人(不可复原和卫生损失)终结了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起的攻击势头,而且粉碎了纳粹德国占领该市进而攻占高加索油田区、支援意大利军和夺取苏联的命脉地域的企图。在此之后,苏联红军从防御态势转为战略反攻。
1942年10月8日,在斯大林格勒市内被击毁的T-34坦克
1943年初突入斯大林格勒市内的苏联红军
1942年10月6日,向德军倾泻火箭弹的喀秋莎纵队
发起反击的苏联士兵
1943年1月底,在斯大林格勒市内挥舞着红旗的苏联士兵,标志着该市的解放。
被俘的德军一眼望不到边
在斯大林格勒市内标志建筑物——大粮仓附近被俘的德军
被俘的德军第6集团军指挥官保卢斯元帅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二次世界大战之斯大林格勒游戏攻略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