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美元大搜索游戏攻略(百万美元 下载)
阿里18罗汉50万起家的时候,蔡崇信年薪百万美元,为什么他不出百万做大股东?
- 阿里的发家史我不知道,是没有发言权的。按照我的推测,如果当年马云没有把用高薪请到蔡崇信,肯定没有今天阿里巴巴的风光业绩的。当年阿里人自己每只有五拾万元钱也七凑八拼起来的公司,他们当时生命力还在青少年阶段,一定看准了蔡崇信有可能给他们今后带去发展前途。所以咬咬牙,狠狠心把他们的身家性命都押到蔡崇信身上,为了赌明天的迷媚的阳光照到马云等伙伴身上,才有今天出头之日的阿里等公司辉煌。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蔡崇信当年的选择看似让人不解,实际上体现出,蔡崇信遵循了创业成功的普遍规律:领军人物决定创业成败。
阿里巴巴的领军人物马云,是如何吸引投资精英蔡崇信的呢?
1995年,蔡崇信进入总部设在瑞典的AB投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该公司亚洲私募股本业务,年薪70万美元。
1999年,蔡崇信代表AB投资公司去杭州,去看要不要投资马云的阿里巴巴。
蔡崇信发现,当时马云公司都没成立,只有一个运行了几个月尚未盈利的网站。
蔡崇信第一次去看马云的工作环境,被一群着了魔一样的年轻人惊到了,他喜欢那种创业氛围,也看到并佩服马云从中展示的领导力。
于是,1999年末,蔡崇信第二次带上怀孕的妻子一起去见马云,他们在西湖泛舟时,蔡崇信主动提出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的妻子其实不希望他加入阿里巴巴,但她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
蔡崇信加入的阶段,正逢马云筹资的50万元几乎耗尽,连500元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已然陷入绝境。
蔡崇信为什么冒险加入这家“钱”途茫茫的小公司呢?
从目前已知的公开资料来看,蔡崇信后来的总结主要是两点:
一是他认定马云是领导愿景的领导者,他当时谈的都是大梦想、大愿景,让18罗汉为之着魔般努力工作。
二是他有能力承担风险,“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公司不行了,我还是可以再回头去干税务律师或者做投资”。
可见,蔡崇信是被马云的领导力所折服,主动放弃高薪、有能力承担风险去追随马云。
每一个初创企业的成功都源于其领军人物,其作用没有任何人替代。
这种作用,借用一个历史典故就很容易理解,韩信带兵打仗多多益善,刘邦最多能带兵10万,为什么韩信还要臣服于刘邦?
因为韩信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用兵打仗,但刘邦却善于驾驭将才,正如刘邦对韩信所说,“汝能将兵,吾善将将”。
创业同样是带领一群人做一件不确定性很大的风险事件,可以说九死一生,只不过不像打仗那样牺牲性命。
这就要求创业必须有且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军人物,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阿里巴巴如果出现马云这样两个以上的领军人物,要么分家,要么失败。类似的例子很多。
成功的例子是,当年的万通六君子分家了,各自都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四川刘永好四兄弟分家了,公司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失败的例子是,当当的俞渝和李国庆,一直在争夺控制权,使得当当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真功夫的两个创始人多年持续争夺控制权,导致经营困难。
马云曾经说过,当时蔡崇信一年的工资就可以买下好几个阿里巴巴了。
但是,就算蔡崇信真的出个百万成为大股东,马云能同意吗?很可能不会同意。
那么早就布局电商,具备罕见商业眼光的马云,能看不到蔡崇信也成为跟他一样的大股东之后,接下来的控制权之争吗?
如果马云同意,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的方式,是出资百万买下阿里巴巴的股份,成为大股东,那么阿里巴巴的领军人物就不是马云了,要么变成蔡崇信,要么变成马云和蔡崇信两强相斗。
假设蔡崇信也有马云这种领军人物的能力,他能比马云更好的团结18罗汉吗?如果不能,那他怎么经营公司呢?如果能,那么阿里巴巴到底谁是老大?
蔡崇信显然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他是去追随马云,是去做二号人物,而不是去跟马云争抢谁是阿里的大股东,谁才是老大。
总结:
创业成功的普遍规律:领军人物决定创业成败。蔡崇信认定马云是阿里巴巴的领军人物,所以选择追随马云,而不是成为大股东。
也许当年的蔡崇信不一定看透了这条规律,但他做出的选择有意无意的符合这条规律。
这对每个人事业发展的启示是,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二要跟对人。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蔡崇信,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19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147位,阿里巴巴第19位加入的创办人。
当年蔡崇信放弃年薪百万加入阿里巴巴只拿500的月薪,源于蔡崇信对马云的信任,现在我们想想,马云如果可以比作刘邦的话,而蔡崇信就是他的丞相萧何。蔡崇信曾经说过:“我见过他们18个创始人,都是马云的学生,一群没出过国的人,但个个精力旺盛,感觉很奇特。我跟马云说,你把股东名单发我,我给你注册公司,马云就发来了传真,18个人都在上面。虽然都是马云的学生,但马云把他们看做创始人和伙伴。与同伴分享,这在创始人中可不常见,所以我就动心了”。真正的领袖是可以感染众人的,马云的魅力折服了这位耶鲁高材生。
马云绝对是一个很会给员工造梦的人,能让年薪百万的人心甘情愿拿着几百的工资,绝对可以看出来不简单。蔡崇信看中的是马云的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思想。所以,蔡崇信愿意做马云的萧何,而不是趁机自己上位。从另一方面讲,蔡崇信去阿里巴巴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来!
感谢您的阅读!
【为何阿里18罗汉50万起家时,年薪百万的蔡崇信没有投资阿里巴巴百万做大股东?】
我们都忽略了现在现实:目前的蔡崇信是阿里巴巴第二大个人股东,仅次于马云。你可以想想,如果蔡崇信首次见到马云就投资百万,你觉得蔡崇信会失去什么呢?
1.马云会认为蔡崇信不是来帮助他们,而是来“剥削”他们
2.蔡崇信是有智慧的,他如果从最开始就投资百万,对于蔡崇信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最没智慧的一种投资。所以,人的投资远远比钱更重要!
我们看看在最开始关于蔡崇信准备加入阿里巴巴时候的一些描写。
他做的决定让他的妻子克拉拉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他的妻子正处于怀孕阶段,一听说这个想法,就觉得自己老公放弃了优沃的年薪,这不是疯了吗?
其实,阿里巴巴纪录片《Dream Maker》中,其实蔡崇信就提到了他进入阿里巴巴的原因:他想冒险!对他来说,从零起步重新坐到几百万这会很有成就感。
实际上,我不认为当时的蔡崇信就是如此的笃定,在我看来,当时的蔡崇信不投资马云,也是因为自己在不确定,虽然财富上蔡崇信确实自由,但是他毕竟有家庭,他不可能在这方面有风险。
而加入到了阿里巴巴以后,蔡崇信通过自己的能力,让阿里巴巴迅速获得了高盛集团500万美元和日本孙正义软银集团的2000万注资。
所以,他宁愿获得500元的人民币,也愿意在阿里巴巴工作,这是一种冒险精神,也是一种冲劲。当然,我觉得蔡崇信知道阿里巴巴只有马云才能够有所成就,他更像一种军师,而不是统帅。
蔡崇信是一个很洞察事理的人,他没有自己出钱做大股东是有其原因的。
为马云的人格魅力折服
蔡崇信在耶鲁毕业,做过律师,加盟阿里巴巴之前是某国际投行的亚太区负责人。他这样的牛人能毅然放弃自己数十万美元年薪,去到阿里巴巴只领500元人民币月薪,这足以说明马云的人格魅力。
坚定地看好中国互联网发展
当时中国互联网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大,他认定未来国内互联网事业,有马云这样前瞻性人物在创业在推动,一定能蓬勃发展,他自己本身也会有大展拳脚的地方。因而坚定地看好拥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内互联网市场。再加上阿里巴巴是马云一手创立的,但他确实没有马云在互联网圈摸爬滚打的实战经验,马云是老板,他要跟着深刻了解国内互联网市场的老板创业下去,才是正确的。
为了业界声誉
他自己拥有深厚的法律知识及投行经验,若蔡崇信他自己出钱成了大股东,相当于架空了创始人。其次,他投行出身,自己也清楚地明白,公司创始人才是带领公司走向发展壮大的重要核心,蔡崇信虽然有钱,但经验告诉他,不能这么做。再假设讲,若是他真成了阿里大股东,万一阿里创业不成功,蔡崇信他自己岂不是落下了个夺取公司控制权的名声,那以后业界声誉就难讲了。
后来,事实证明,蔡崇信做对了,阿里巴巴成就了蔡崇信,蔡崇信也成就了阿里巴巴。
以当时蔡崇信的年薪和财富积累,出个百八十万做阿里的大股东并不是难事,毕竟在出任阿里巴巴财务总监之前,蔡崇信已经连续多年担任北欧地区最大的工业控股公司Investor AB附属公司InvestorAsiaLimited的副总裁及高级投资经理,负责该司在亚洲地区的私募股本业务,年薪达到70万美元之多。
一,知名投资人蔡崇信是如何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马云结缘的
蔡崇信与马云的结缘得益于他的上一份工作,即任职瑞典投资公司Investor AB亚洲区高级投资经理之时。
当年的蔡崇信负责AB公司在亚洲地区的私募股本业务,说白了就是在亚洲地区寻找有成长性的优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1999年5月份,蔡的一位朋友向其力荐马云,并称应该去杭州走一走,见一见这个有点“疯狂”的马云。
在朋友的力荐下,蔡崇信杭州之行开启,但当时的马云甚至还没有成立自己的公司,只运营着一个刚刚上线几个月的网站。这个网站就是域名为Alibaba.com的B2B交易平台。
用蔡崇信自己的话说:“初次见面,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尽管当时二人并没有谈到商业模式、盈利或者其他业务上的东西,蔡被马云吸引仅仅是因为马云“平易近人、极具魅力”,除此之外就是“有一群患难与共的追随者”。
蔡与马的第二次见面是约在湖畔花园,这一次马云带来了自己的妻子——张瑛。随后二人去杭州西湖泛舟。
当年的马云深知以当时阿里的体量断然不可能吸引到知名投资人蔡崇信的加入,实际上也是如此,当年10几个追随者都是以马云的学生为主,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草台班子”。
但没想到蔡崇信率先开口了:
“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及法律,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
听闻此话的马云吓了一大跳,差点把船弄翻,赶紧回复蔡崇信:“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我这只有500元每月的薪水”。
但蔡崇信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很严肃的说:“我就是要加入创业型的公司,跟一批人一起共事”。
就这样,蔡崇信放弃了年薪70万美元的高薪工作,领着每月500元的薪水开始与马云共事,这一干就是20多年。
二,蔡崇信为阿里做了什么?
蔡崇信以财务总监的身份加入阿里巴巴,当时阿里起家的50万几乎已经消耗殆尽,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对于“烧钱”的互联网行业来说,阿里当时最缺的就是“融资”。
“融资”对于蔡崇信来说算不上“难事”,因为本身蔡崇信就具有资深风险投资背景。在蔡崇信加入不久后,他几乎是凭一人之力为阿里拉来了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的风投,这也是阿里第一笔融资。
正是因为500万美元的注入才使得阿里存活了下来,后期才有机会进入软银掌门人孙正义的视野,才有了后来2000万、8000万等源源不断的投资、才使得阿里一步步在资本的加持下发展壮大。
所以说,蔡崇信在阿里的成长、发展、壮大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可谓是阿里巴巴的“隐英雄”。
三,话归正题,为什么蔡崇信当年不出个百万做阿里的大股东呢?
以蔡崇信当年70万美元的年薪,出个100万成为阿里大股东并非难事。以现在阿里7000多亿美元的估值,倘若当年真的成为阿里大股东,那么如今真的“赚翻了”。
那为什么蔡崇信甘愿做个“小兵”也不出资成为大股东呢?归结原因无非有两个:
其一,领头羊决定创业成败。
创业初期,创业资金固然重要,但团队凝聚力则更为重要。当年的18罗汉是奔着谁来的?不是蔡崇信,而是马云!18罗汉甘愿拿着低薪十几年如一日的追随马云就足以见得马云的“人格魅力”之大,是马云给了他们创业的信心和坚持的底气。倘若当年阿里易主蔡崇信会被18罗汉认为蔡不是来帮助他们的,而是来“剥削”他们的,说不定当年的团队早就一哄而散了,而这绝对也不是蔡崇信想看到的结果。
其二,蔡崇信更追求“成就感”。
蔡崇信在认识马云之前就算的上是“成功人士”了,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此时的他并不需要通过控股阿里来短期内实现财富上的增长,也不需要通过入股阿里来证明自己的投资眼光是多么的“独到”,加入阿里最大初衷不过是“想冒险”。
用蔡崇信自己的话说就是:“从零起步重新坐到几百万这会很有成就感”。
对于蔡崇信来说,见证和帮扶阿里的成长比“先入为主”更具成就感,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写在最后:如今蔡是继马云之后的第二大自然人股东
根据阿里去年的招股文件显示,蔡崇信如今是继马云之后的第二大自然人股东,占股约为3.6%。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虽然当年蔡崇信没有“先入为主”成为阿里的大股东,但阿里确实也没有亏待这位“隐英雄”,按照目前阿里7000多亿美金的估值,蔡持有的阿里股权的估值在252亿美元左右。
这也足以证明蔡崇信当年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可谓声誉、财富双丰收。
OK,关于百万美元大搜索游戏攻略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百万美元大搜索游戏攻略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