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传奇》游戏装备强化规则详解(梁山传奇衣服和武器怎么来)
为什么水浒中宋江一没武功高强,二没文化学识,三没强大背景,竟然梁山好汉都听命与他?
说宋江没武功,没背景不假,但若说他没文化,在梁山上,也许他就是文化最高的人了,不可否认,宋江受过教育,有抱负,但在没有取得功名,也就是没有通过科举,所以只能在一个县城做一个小吏,之所以能让梁山好汉俯首帖耳,说明宋江有过人之处,不是只靠仗义疏财那么简单,小说里,仗义疏财的人不止宋江一人,像柴进,晁盖,甚至施舍的银子比宋江还要多,但是,只有宋江得到“及时雨”的称号,并且能够在江湖上如雷贯耳,排除一些人说他靠施舍收买人心,说明宋江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且,上梁山之后,宋江的所作所为,能够被江湖好汉所接受,也是好汉们愿意听命与宋江的一个原因。
有人说宋江是人缘好乐于助人,所以梁山上的好汉才听命与他。我觉得这个只是一部分原因。曾经看过一段关于职场领导能力的讲座,是这么说的,作为领导如果一味地靠奖励也就是对下暑好,那是不会长久的只能是短期的。比如:有能力不听指挥的也更容易犯错,这种下属往往会把领导交给他的工作,完成的完美甚至超出领导的预期。还有一种下属能力一般,工作中遇到点问题就会停滞不前,不懂变通没有创新能力,切独立性差典型蚂蚁思维。一旦领导没有给出明确方向,就像蚂蚁一样遇到障碍就找不到目标乱了方寸。这样的下属执行力强也会犯错,但独立完成工作能力差,需要领导不断督促指挥才能完成工作。最后一种就是既不干活也没什么能力又不犯错的下属。但他更听话懂得察言观色,会说话句句能让上司无比舒服,可是他会在背后说两个干工作同事的坏话。因为他工作少犯错就少几乎很少给领导添麻烦。所以领导多半对这种下属说的话很受用。可单位里如果有这种状态,领导再不能正确的对待处理任由其发展下去。那最后就是不干工作的下属,说干工作的又会经常犯错下属的坏话。那之后就会形成能干的也不干了,不能干的也干不了的情况。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这世界上最难管的就是人。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作为梁山的CEO宋江不光凭义气和对下属好,必然是有知人善用奖罚分明的能力,才能把一群最难管的人凝聚在一起。所以这种凝聚力也是个人魅力吧。至于他的结局好坏我们不做评论。但就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他是非常优秀的。
梁山好汉的扑天雕李应武功高强,为何甘愿屈身做个管家?
扑天雕李应其实是一位武功高强的梁山好汉,他之所以甘愿屈身做个梁山泊的管家,根本原因在于他有着识人识己识进退的处世智慧。
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绰号“扑天雕”的李应排在第十一位,对应的星号是天富星。但让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位武艺高强的头领,为什么甘愿放下身段,做一名幕后管家(他在梁山的职司是与柴进共同掌管钱粮)呢?
关于李应的武力值怎么样,《水浒传》中明确提到,他是有两把刷子的。
李应的身份虽然是一名地主(李家庄庄主),却不像很多庄户子弟那样只会拳脚或使用棍棒、朴刀等低段位步战兵器,而是善使一把浑铁点钢枪,这种兵器更适合马战。
除此之外,李应还有另一手绝活——“背藏五口飞刀,能百步取人,神出鬼没。”也就是说,其攻击力可近可远,防不胜防。
从战绩上来看,李应也不乏亮点,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征讨方腊时,在睦州之战中以飞刀杀死敌军骁将伍应星。
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李应之所以心甘情愿成为梁山上的二管家(大管家当然是地位尊贵的柴进),正是其人生智慧的一种体现。
仔细品味《水浒传》,你会惊讶地发现,李应在全书中虽着墨不多(只有三打祝家庄这几回书中有过几次亮相),存在感不强,却充分体现出其过人的处世智慧,可以用七个字那概括,那就是“识人识己识进退”。
李应上梁山实是迫于无奈。他本是李家庄的庄主,过着安富尊荣、悠哉游哉的日子。但在时迁被祝家庄擒获,杨雄向杜兴求救时,与杜兴名为主仆、实为知交的李应为了一个“义”字,两次修书施救。
梁山兵马打破祝家庄时,吴用让萧让假扮知府把李应、杜兴劫持到梁山上,又烧毁李家庄,断其后路。事已至此,李应干脆顺势而为。
上了梁山之后,李应又作出一个明智的选择——与杜兴、蒋敬共同掌管钱粮金帛。表面上看来,李应是屈身做了山寨里的一个管家,实际上相当于梁山的财政部长。
要知道,这可是一大美差,不但掌控着整个梁山支出纳入的财政大权, 而且不必像其他绝大部分头领那样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也就是说,平时有实权、战时享安乐。对于没什么功利之心的李应来说,这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
后来柴进上了梁山,李应又明智地让出财政部长的位子,当了柴进的副手。不过这只是名义上的财政部一把手,实权还是在李应手中,毕竟柴进可是堂堂的金枝玉叶、凤子龙孙,只不过是挂个名而已。
再看看排位在李应之前的十个梁山好汉,除了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这四人组成的核心领导层之外,后面的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都是名头响当当的武将,花荣是宋江嫡系中的嫡系,柴进是皇族后裔,排在前十名个个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而李应只是区区李家庄的一个地主,能名列这十人之后、进入梁山主要领导层,不能不说是非常成功的。设想一下,如果李应在梁山没有掌握财政实权,只是一名普通武将,排名是不可能有这么高的。
到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先后征讨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的过程中,李应也不需要频繁上前线,而是经常负责留守后方(如征辽国时辅佐赵安抚镇守檀州)、押运粮草(征王庆时与柴进一同护送粮草)等工作,与冲杀在一线阵地的其他头领相比,无疑风险低得多、任务轻得多。
平定方腊后,李应与众好汉同到东京,被封为武节将军,还领受了中山府郓州都统制的实职。作为一个郓州人,李应无疑实现了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但在到职半年后,李应也紧跟老搭档柴进的步伐,推说是染了风瘫之症,辞官回到独龙冈,与他的老仆兼老友杜兴一道归隐林泉、颐养天年,是梁山一百零八将极少数得以善终的人。
正因为李应识人识己识进退,具有过人的处世智慧,以至于明末清初大学者、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价李应是《水浒传》中的中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