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灭绝勤王大军攻略(无主灭绝勤王大军攻略)
明朝灭亡时,吴三桂率关宁铁骑驻守山海关,为何没有入京勤王?
崇祯十七年,当李自成从昌平攻入京城时,吴三桂确实一直在观望,虽然之前崇祯已连下三道手諭。
崇祯刚愎自用,乱杀有功之臣让他心有余悸。
因为,他仍然忘不了十五年前袁崇焕被杀时的情景。何况,他看不到崇祯治下的大明王朝有复兴的希望。
吴三桂在等,他在等更好的时机。此时他手下有三万关宁铁骑,他的力量足以左右一个王朝的更迭。
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气数已尽,吴三桂也不想逆历史的潮流而动。
收到勤王诏令,吴三桂不在山海关,而是奉命驻守孤城宁远,并且他勤王的速度也不慢。
很多朋友一看到吴三桂这个名字,无论什么题目,都感觉这人绝干不了好事。^_^
其实,仅就勤王一事来说,吴三桂绝对是被冤枉的,他的勤王速度在那个年代已经非常快了。其行军速度,仅有多尔衮的骑兵可比,如果计上综合因素的话,吴三桂火速驰援的速度,绝不低于号称当时机动能力第一的满清骑兵。
当时连后所,前屯卫,中前所都被清军攻下,宁远再次沦为孤城,虽然式微,但却是明朝在辽西的标志性“建筑”,丢了宁远等于丢失整个辽西,惟有山海关可守,所以那种情况,在没有明廷勤王诏令的情况下,吴三桂是不敢擅离职守的,即便勤王成功,他也会被文官们想办法弄死,再加上崇祯甩锅的毛病,这些后果吴三桂都是明白的。
北京陷落后,受范文程的建议,多尔衮决定直捣京师,赶走李自成,拿下北京城,他调动部队到出发用了多久呢?5天,动员6万人,就仅仅是部队,还是加急军务,大军开拔不是骑上马就走了。
吴三桂呢,连部队带民众共几十万人,启动时间--3天,比多尔衮纯军队编制调动的时间还短,其中最难的是民众的调动和迁离。部队与民众混编,部队负责护卫任务,辽西孤岛不是白叫的,谁也无法预料大清骑兵能从哪儿钻出来,但是民众和辎重都还要保护,所以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辽人守辽土,大部分民众都是关宁军的家属,老乡,沾亲带故无算,没法放弃。朝廷也不允许,除非战败溃不成军,否则历次撤离都要带着民众,落到清军手中,又会转化为免费生产力,这是明廷所不想看到的。
吴三桂5天200里到了山海关,包括带着家当的步行民众在内,每日40里,这已经非常不容易,部队也带着所有辎重粮草,要知道,古代纯部队编制的行军速度也是40里/日,木桶原理,你骑兵再快也要跟着步军和民众一起走,速度快不了。到了山海关稍事休整,吴三桂2天强行军300里,每天150里,相比多尔衮每天200里的强行军移动速度,看似吴三桂慢了,实则不然-----
吴三桂勤王是到了北京就要开战,还没到就跑成狗了,城下怎么打?而且吴三桂也想不到京师城坚炮厉更胜宁远,宁远都能扛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猛攻,面对李自成一群流寇,京师却因国贼短短几天就沦陷了。
多尔衮相对来说是快些,一是马匹和部队战斗、身体素质过硬,还有一点就是比如驰援山海关的时候,吴三桂和李自成是在关内一侧开战,多尔衮是关外一侧,有充分时间休整部队,山海雄关不断粮的话,够李自成打几个月的,多尔衮着急赶路却有足够时间休整,和吴三桂面对情势的紧迫程度不同,所以强行200并没有问题,满清部队也是人,让他们强行军三四天直接上战场,一样是个死。这是速度上的对比。
全盛时期的蒙古铁骑和霍去病这类强人强军,骑兵速度大概每天170-200里。
曹操奔袭刘备昼夜300里,豪格昼夜奔袭300里,都只是维持一天,人和马都还勉强受得了,但也几乎是极限了,还有更快的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但有前提条件,那就是除非实力相差巨大,否则不敢这么追......至于陆军,类似38军113师应该是人类步行极限了吧,14小时,140里。
这个黑锅该谁来背呢?当然是爱甩锅的崇祯来背,犹豫不决是他致命的缺陷,崇祯和一干朝臣都同意,只有陈演觉得形势没有那么糟糕,没必要放弃辽西孤岛---宁远,不同意放弃宁远回援京师,崇祯因为他一个人的意见,放弃了......
及李自成陷陕西,逼山西,廷议撤宁远吴三桂兵入守山海关,策应京师。帝意亦然之,演(首辅陈演)持不可。后帝决计行之(已经晚了),三桂始用海船渡辽民入关,往返者再,而贼已陷宣、大矣。演惧不自安,引疾求罢。诏许之...演入辞(主动辞职),谓佐理无状,罪当死。帝怒曰:“汝一死不足蔽辜!”叱之去。
陈演最后的结果也很悲惨,李自成入京后,陈演被刘宗敏抓获,交了4万两银子配合追赃助饷才被放出来,后李自成要离京奔袭吴三桂部,怕京中有人作乱,所以就挑出一部分官员杀掉了,其中就有陈演这个平庸、刻薄的无耻小人。
崇祯帝非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在位16年间宵衣旰食、辛苦支撑,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国家危亡,而他本人也落得个自缢殉国的结局。其实,在帝国覆亡前夕,崇祯帝只要把吴三桂从山海关调往前线平叛,便极有可能扭转败局。那么问题来了,吴三桂拥有精兵数万,为何没有及时入京勤王?一切,还要从李自成率军入京说起。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号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即率军进入山西,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便攻克汾州、蒲州、太原、忻州、代州、宁武关等地,目标直指北京。鉴于大顺军的攻势凌厉,蓟辽总督王永吉、太常少卿吴麟征等人向崇祯帝上书,请求让吴三桂撤守宁远、驻军山海关,在形势危急时,率数万关宁铁骑入援京师,以阻遏乃至消灭大顺军。
关宁铁骑是明朝末年最精锐的部队,由孙承宗创建,并在袁崇焕手下趋于成熟。这支部队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却极为精悍,经常被朝廷用于镇压农民军、防御清(后金)军,屡屡都能克敌制胜,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王牌军”。如果吴三桂能率领他们入援京师,击败李自成当不在话下。
更何况,此前不久清太宗皇太极暴崩,年仅6岁的顺治帝登基,朝政虽然由多尔衮、济尔哈朗共同摄理,但王公贝勒们围绕着权力的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歇。在这种情况下,清军不会大举入侵关内,若吴三桂率主力入援,而留下余部防守山海关,足可以应对局面。
正因为考虑到此,崇祯帝对王永吉、吴麟征的建议很是认同,便准备就此下诏给吴三桂。但就在此时,内阁首辅陈演站出来反对,力陈撤防宁远的危险性,并坚称北京周围的兵力完全可以对付李自成,没有必要调吴三桂入援。崇祯帝见陈演如此自信,难免会意志动摇,就此搁置了最初的决定。
然而没多久,残酷的现实便击碎了崇祯帝的幻想。原来,李自成攻陷宁武关后,又在极短的时间里接连攻取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地,距离京师仅有咫尺之遥。其实,李自成行军之所以如此神速,固然在于大顺军战斗力极强,但更关键的一点,则是明朝守将们畏敌如虎,尚未交战便纷纷献城投降。
李自成夺取大同后,崇祯帝已经意识到局面的危险性,自知若再不采取行动,恐怕京师的陷落只在朝夕之间。因此,崇祯帝正式下诏天下勤王,并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火速领兵入卫北京。吴三桂得到命令后,即刻撤防宁远,然后率将士、百姓进入山海关,在把防守任务交给部将后,才集结主力部队开拔。然而还没等他到达北京城下,便已经得到崇祯帝殉国的消息。
原来,崇祯帝颁发勤王诏书没多久,就在吴三桂进行军事准备之际,李自成大军便已经攻到北京城下,将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更要命的是,李自成在三月十七到达并攻打西直门等地,两天后,兵部尚书张缙彦便献城投降,使得北京就此陷落。当日,崇祯帝走投无路,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史称“甲申之变”。
在崇祯帝下诏勤王之前,陈演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便向皇帝连连叩头请罪。此时,崇祯帝恨不得把陈演碎尸万段,于是痛骂他道:“朕平日待你不薄,如今你却置朕于危难之中,你真是死有余辜,还不快给朕滚出去!”当日,陈演被罢相,魏藻德接任,但后者面对无力回天的局面,也只能徒呼奈何。
及李自成陷陕西,逼山西,廷议撤宁远吴三桂兵入守山海关,策应京师。帝意亦然之,演持不可。后帝决计行之,三桂始用海船渡辽民入关,往返者再,而贼已陷宣、大矣。演惧不自安,引疾求罢。诏许之...演入辞,谓佐理无状,罪当死。帝怒曰:“汝一死不足蔽辜!”叱之去。见《明史·卷二百五十三》。
就这样,因为首辅陈演的愚蠢和崇祯帝的犹豫,本来有机会挽狂澜于既倒的吴三桂,最终没能及时地率军入援京师,以至于出现北京被大顺军攻陷、皇帝殉国的局面。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若崇祯帝能够果断一些,坚持召吴三桂勤王,明朝或许不至于那么快便灭亡,不是吗?
最后简单交代一下罪魁祸首陈演的结局。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下令对明朝遗臣进行追赃,陈演因为害怕受到酷刑,便主动献纳白银四万两,因此被释放回家。然而仅仅过了4天时间,就在李自成出征山海关之前,因担心明朝遗臣会乘机作乱,便命人将陈演等人诛杀。陈演误国误君,最终得到如此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
史料来源:《明史》、《明季北略》、《甲申纪事》、《崇祯实录》等
关于无主灭绝勤王大军攻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