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封神录金币的获取为什么是这么困难的事情(朝歌封神录怎么提现)
商朝的都城不是“殷”吗,为什么《封神演义》上说是“朝歌”?
商朝最后都城是殷,朝歌相当于副都或陪都。如果商朝不灭亡,应该会迁都到朝歌。
商朝最早定都在亳,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商丘。由于商朝对王位的继承,没有明确的规定,有时候是儿子继承,有时候又是兄弟继承,所以内斗不断。史书记载,商人有九世之乱。再加上当时黄河/水患频发,所以你会惊奇地发现,商朝人特别喜欢迁都,前前后后一共迁了13次,称为前八后五。《竹书纪年》记载,到了第19代商王盘庚的时候,“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就是商人把都城迁到了北蒙,被称为殷。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商,地点在今天河南省的安阳。“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273年,更不徙都”。就是说,商朝的都城,自打迁到北蒙以后,就再也没有动过。据考证,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过殷字,出现的大多是“大邑商”。所以说,北蒙、大邑商、殷、安阳是同一个地方,是商朝最后的都城。
朝歌是第22代商王武丁修建的,当时被称为沫(mèi)邑,就是今天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由于沫邑有朝歌之山,所以在商代末期,就把沬邑改成了“朝歌”。经过以后几代多次扩建,到了商纣王的时候,朝歌已经是十分繁华了,呈现出“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的盛况。后来,考古人员在当地发掘出了商朝宫城的遗址,以及大量的商代墓葬,证明当时的朝歌城已经是相当繁荣了。所以说,朝歌、沫邑和淇县是一个地方。
从地理位位置上看,殷也就是安阳在北面,朝歌也就是淇县在南面。两者相距不过40多公里。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商朝末年,随着朝歌的不断扩建和繁荣,商朝就把经济和政治中心由殷转移向了朝歌。商纣王自己搬到朝歌办公,相当于陪都,让太子留在殷都监国。
所以,殷是商朝最后的都城,朝歌是陪都。武王伐纠攻打的是朝歌,商纣王也死在了朝歌。
【原创问答】
说到商朝,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殷纣王,还有美若天仙的狐狸精苏妲己以及充满纣王罪恶之地的“朝歌”。
由于《封神榜》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朝歌”就是商朝的国都。其实不然,商朝中、后期的国都一直都是“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市),因为“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距安阳才百十里路,爱享乐的殷纣王在那里建有行宫,并有很多豪奢建筑,实际上成了他的行都。
商朝创世人商汤还没有灭夏的时候,最早的都城是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后来商汤为了灭亡夏朝,他曾迁都到“毫”(今河南省虞城县)。
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了“北蒙”,并改名为“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盘庚迁殷”。从这个时候起,商朝才正式被称为“殷商”,国都定名为“殷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安阳殷墟。
至于“朝歌”,是商末期纣王喜欢呆在朝歌,并不惜重金建了豪华奢侈的别宫离院等游乐场所,虽然没有名誉上的迁都,但当时实际上的都城就成了“朝歌”。
再之,《封神榜》的作者也是根据人们的习惯称谓而写“朝歌”,因为“朝歌”比“殷墟”名气大。后来的各种影视作品更是趋之若鹜,使人们对商朝的“朝歌”形成了定格。
不管怎么说,历史就是实史,商殷的都城是“殷墟”,并不是“朝歌”。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夏商周三代与后世的唐宋元明清有很大区别,唐宋元明清开国的时候设定一个首都,到王朝覆灭的时候都不会迁移。而夏商周时期的人们还没有明显的国界和国土的概念,常常因为自然条件或者战争形势的变化而整体迁移,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国家,就是首都。
商朝人曾经频繁迁都,去过很多地方。
商朝立国五百余年,前半截都在不断的迁移。商的始祖契最初被封在商邑,也就是现在的商丘,这也是商族名字的来源。后嗣子孙就开始不断的迁移,在商汤灭夏的时候,他们的首都是亳。商朝正式建立后不久,内乱不止,整整九代国君都在到处乱跑。直到盘庚把国都迁到北蒙地方才安定下来,也就是现在的安阳,盘庚改北蒙为殷。周人称呼商朝为殷商,实际上是一种僭越的称呼,是不臣服商朝的表现,因为只有小诸侯国才会以国都的地名称呼之。商人只称自己为商,或者大邑商,天邑商。正是因为周人说的“殷商”,让我们以为商朝的国都就是殷都,其实就算后来的周朝也迁过好几次都,周朝的诸侯国多数也有迁都的记录,在那年代一国人跑来跑去的是很正常的事。
武王伐纣地图
所以,其实盘庚迁殷后的商王并非就一直呆在殷都不出来了,到了后世的武丁时候又开始乱跑,他第一次在沬邑建都,沬地也就是后来的朝歌,所以朝歌又称“武丁城”。后来沬都几次被废弃,又几次被复建。再后来商纣王父亲帝乙再次重建沬都,商纣王继位后也就自然而然的把沬都当做了国都。沬邑就是现在的淇县。商纣王改沬邑为朝歌,开始大修宫殿,并长期在此居住、办公,接受诸侯的朝拜。朝歌是个很美丽很梦幻的名字,史书中记载朝歌城极其繁华,古诗有云“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从武王伐纣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朝歌几乎紧挨着殷地,二者之间直线距离也就四十多公里。武王伐纣以后,把九鼎从殷都迁移到了朝歌,说明商纣王之前并没有正式迁都,因为迁都要把祖庙一起迁来的,所以朝歌只能算是商纣王的陪都。
梦幻朝歌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周武王大兵压境的时候,商纣王不回都城殷都守卫,而是在朝歌与周军大战?还有牧野战败之后,为什么他依然不逃回殷都,而是在朝歌自杀?根据现代的考古发掘,殷都虽然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大城市,但是它却没有城墙。不是商人不会修城墙,而是殷都的地形不适合修城墙。殷都北面和东面是大河,西面是险峻连绵的太行山,只有南面的朝歌方向是一片平原。而朝歌正好位于太行山突出的部分,与东边的大河距离最近,在此建造一座坚城,就是保卫殷都的军事要塞。自武丁开始的几代商王不断的建设朝歌城,其实就是为了保卫殷都,而商纣王在朝歌与周军大战,大有“天子守国门”的气概。当牧野战败,朝歌失守之后,殷都已无险可守,商纣王只有一死殉国了,这就像后世的秦朝,函谷关一旦被攻破,咸阳城守无可守,只能投降。
随着明代许仲琳著作《封神演义》描述,殷商最后都城是朝歌,也就是商纣王沉迷酒色、为非作歹、祸乱天下的地方,也是商朝废都。那事实上朝歌是殷商的最后一个都城吗?这也是一个谜,我们要来解谜。
这一点很难说的清楚,但是我想许仲琳在写这一巨著的时候,他肯定下了很多功夫,在这些发的问题节点上不可能出现差错。虽然很多的明代以前的正史资料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在一些古代的文献历史资料中还是有所收获。
最早说出这一观点的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所著《汉志》,这本书的原话是:“朝歌,属河内,纣所都”。后来汉末三国时期皇甫谧在他的著作《历代帝王世纪》也提到:帝武乙复济河北,徙朝歌。
到后来,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写了一本考证性质的学术专著《困学纪闻》,对此的描写也是:商都朝歌,黎在上党壶关,乃河朔险要之地。
当然后来清代的巨著《太平御览》皇王部记载:帝武乙复济河北,徙朝歌。而周郡部说:武丁徙朝歌,於周为卫,今河内县也。
殷商的历代天子中,武丁在前,后来有武乙,最后是帝辛,也就是纣王。所以以上的记载能说明纣王的都城就在朝歌。
而从正史所认可的事件来分析,我们也可以认同朝歌为殷商都城的说法。第一个就是文王囚羑里。我们都知道,商朝末期,由于商纣王的无道,天下诸侯背叛。因为小人进谗言,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囚禁于羑里。羑里据考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地区。
按道理来说,天子囚禁地方诸侯,不可能把他放到很远的地方,肯定是在自己的脚下,这样更容易控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量周国的势力也不敢随便乱来,比如劫狱或者叛乱。事实上最后西伯侯出狱也是因为周国搜罗奇珍异宝奉献给纣王才得以成功。
然后就是牧野之战。殷商灭亡的最后一站是周武王姬发会盟天下诸侯一起讨伐商纣王,其决战地点就在牧野。我们知道牧野之战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讨伐大军获得牧野大战的胜利后,得知消息商纣王立马自杀而亡。既然如此,我们大胆推测,肯定是牧野离都城朝歌非常的近。只要那场战争一失败,那纣王心里清楚,自己大势已去。而牧野据考证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地区。
而身为殷商都城的朝歌就是据考证今天的河南鹤壁市淇县地区。综上所述的两件大事提到的羑里(今天的安阳)和牧野(今天的新乡)都与朝歌(今天的鹤壁)非常近,前后不过70公里。在那个交通工具太方便的年代里,已经算是比较近的距离。
综上所述,几件大事发生在这些地方,联系起来判断朝歌作为殷商都城是非常有可能的。
OK,关于朝歌封神录金币的获取为什么是这么困难的事情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朝歌封神录金币的获取为什么是这么困难的事情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