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浅谈武器发展史(穿越火线最早武器)
古代世界战场上的远程武器,哪一种最强?
一场战争中,会涉及到很多武器,刀枪剑戟、斧矛戈弩,有近战用的,有远战用的。你知道在古代时,远程武器哪一种最强吗?
今天,就来说说古代远程武器的发展史。
提到远程武器,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肯定会想到弓箭。没错,弓箭确实是古代最为普及的远程射伤武器。传说中,后羿就是用它,射掉了天空中的九个太阳,这才让人们不至于被火辣辣的太阳烤死。
但那毕竟是神话,据考古学家考证,弓箭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弓箭,都是用贝壳和石头做成的,用来射杀个小兔子小山鸡什么的还行,倘若碰上大老虎大狗熊,估计几十箭都射不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战乱不断,武器自然也跟着急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弓箭,由原始的石头,升级了不知多少倍,改为了用竹篾制作。而且射箭这项技术,在各大贵族圈里,可是人人都得必会的技能。谁要是不会,肯定会被大家笑掉大牙。后来,秦朝统一六国,开始用上了“弩”。大家应该对这个武器都有所耳闻。它可不得了,精准度高,射速快,既有扳机,又有准心,箭头还被做成了符合空气力学的三棱形,像极了现代的子弹,而且,箭头上往往还会抹上铅,这样射到敌人身上,射不死也得中毒而死。
那时的远程冷兵器,基本上就数秦弩最精准,指哪打哪儿!
到了三国时期,弩被诸葛亮这个奇才作了改进,由原来的单发变成了可以一下子连发13箭的远程武器,覆盖面、死亡率,大大增加,简直就是现代版可以突突突的机枪。
不过,要说到射程最远和最猛的弩,大概要数唐朝了。
唐朝打仗时,有一种巨弩,射程可达1000米,而且威力巨大。但可惜这弩太过于笨重,只能用牛拉着移动。
后来,到了宋朝时,人们发明了一种叫做“神臂弩”的弩,堪称现代版的AK47,对抗了游牧民族几百年。
再后来,火器就慢慢出现了。虽然一直到清朝时,弓箭和弩在战场上还没停止过使用,但相比之下,威力不如热兵器的它们,还是慢慢的失了宠。
这个要看什么时候,要是宋以前,我认为是投石车,这是攻城利器,这种武器无论是对士兵还是对城墙都伤害超高!要是宋以后,随着火药的出现,最初的大炮开始登上战场,蒙古铁骑西征就使用了大炮,明朝出现佛郎机,也就是枪的原型,但总体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古代战场的远程武器是一部人类技术提升的进化史,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古至今的几类远程武器介绍:
弓箭,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早出现的远程武器。弓箭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后羿射落太阳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
弓由有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是军队的重要武器。- 弩车又被称为攻城弩,诞生于战国时期,根据史书记载,弩车射程可达数百步,威力仍然可以贯穿数人,其利在战场上无人可挡。弩车唯一的缺点就是射速太慢,
- 诸葛连弩,到了三国时期,弩被诸葛亮作了改进,由原来的单发变成了连发13箭的远程武器,覆盖面大大增加,杀伤效果增强很多。
- 抛石机的种类很多,通常简称的抛石机指的是配重式抛石机。与弹射器不同,抛石机是利用配重物的重力发射,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
- 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红衣大炮,在引进该类火炮后不久,明朝就仿制成功,但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红夷大炮肯定是古代战场杀伤力最强的武器,但是它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武器发展都是前人在一步步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进步。我们在前人的肩膀上仰望更高的天空最厉害者,步兵硬弩!
古代的冷兵器战场上,要说远程武器,投石机与床子弩都很厉害,射程远,威力大,且这二种东西,挨上一下,神仙也得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但这俩样利器,却有以下几大毛病:
体形庞大、移动不便、制作繁杂。如投石机,准头奇差,命中率低;床弩能瞄准,却发射速度慢,能用于城池攻防,却难于大规模装备用于野战。
而古代最厉害的远程武器,当属能配备到单兵人手一具的强弓硬弩。弓弩结阵迭射,千矢万矢齐发,箭如雨注之下,任尔武林高手,名臣猛将,统统难逃一死。故而古代十八般武艺,以射为先。
又,强弓虽强,能挽强弓者,俱百里千里挑一之雄武勇士。且良弓难得,而弓之射术,想要射准,又得多年磨练而后可成。
而普通壮汉,皆能借以腰背之力拉硬弩,扣扳机发射,一般三五名普通壮汉,持硬弩训练一下午,一个齐射,就能射杀披重铠的朝廷大将。所以,火枪出现之前,远程武器,当以弩为第一!历代王朝法律,亦是禁民间持硬弩而不禁强弓。
二战时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武器是哪里来的?
南斯拉夫游击队的武器主要是几个渠道获得的。
铁托是南斯拉夫的灵魂,有他在南斯拉夫就在,他不在了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一捡破烂,这个办法在刚刚起来的时候最常见,南斯拉夫军队几乎是一击即溃,在一些地区丢下了数量巨大的武器弹药,这些武器成为南斯拉夫游击队最早的武器来源。不过,这个武器来源随着德军的收缴而逐步枯竭。
对于游击队来说,战场缴获始终是获得武器的重要来源,上边照片中,女游击队员抱着的步枪就是意大利的卡尔加诺91式步枪。
二战场缴获。手里有了武器自然就会开始袭击附近的南斯拉夫伪军,诸如乌斯塔莎、切特尼克这种伪军,这些伪军杀老百姓还行,和游击队打水平就差远了,这个和八路军类似,八路军的战场缴获主要是打伪军,打日军消耗大、缴获少。
游击队获得的各种重武器,不过这些武器的拍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这支游击队用了不少的英国武器。
由于地中海的制海权被盟军所掌握,所以盟军向游击队提供支援相对容易一些,而且英国一直想通过巴尔干半岛抢先进入东欧,所以对于在巴尔干半岛找一个能够接应自己登陆的同盟军特别上心。
三盟国援助。西方国家从1944年春天开始援助南斯拉夫游击队,不过这些大部分是借花献佛,主要是把缴获德军的武器给游击队,这个也说的过去,毕竟本身游击队使用的就是缴获的德国武器。
苏联方面也给了不少,按照朱可夫查的档案,俄国给了游击队5800门火炮,500架飞机,69辆坦克,19.3万支枪,1.5万挺机枪。不过,苏联的这些家伙基本上是苏军已经打到了巴尔干以后提供的,之前很少。
况且西方国家一开始是没有给游击队什么武器,主要是一开始西方国家是和切特尼克合作,西方国家是支持保皇党,和游击队只是有接触,最后彻底弄明白保皇党是不会打德国人了以后,才抛弃了保皇党,转而支持铁托的游击队。
意大利在巴尔干地区比北非的表现要好,本身意大利的山地部队就是意大利军中的精锐部队。
四意大利移交。意大利在进入巴尔干以后一直同游击队作战,但是意军的战斗力不强,当然意大利在南斯拉夫有18个师,在1943年9月,意大利推出战争时,其中的8个师被游击队解除武装,游击队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和库存弹药,这一下子使游击队扩军8万,同时部分意大利人加入了游击队,象电影《桥》里边的爆破专家就是意大利人。
电影《桥》,最左边的人就是意大利人,这个在历史上是真实的,而且那首歌曲《啊,朋友再见》其实就是意大利民歌。
南斯拉夫游击队和八路军是二战中两支把游击战的地位上升到了战略高度的游击队,无论是德军和日军都无法消灭这两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游击队,而两支游击队最后也是赢得了自己国家最后的独立。
图片来自网络。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穿越火线:浅谈武器发展史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