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4蒙古文明(帝国时代4蒙古文明介绍)
帝国时代4怎么防蒙古快攻?
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建造城墙:蒙古突骑以速度和攻击力为主要特点,但防御力较低,因此建造城墙可以有效地防止突骑的入侵。
2. 建造塔楼:塔楼是一种具有攻击范围的建筑,可以有效地打击突骑。在关键地点建造塔楼可以有效地阻止突骑的进攻。
3. 使用弓箭手:弓箭手是一种远程攻击单位,可以在蒙古突骑接近前就开始攻击,有效地减少突骑的数量。
4. 使用枪兵:枪兵是一种有着优秀防御和攻击能力的单位,可以有效地抵御蒙古突骑的攻击,并造成重创。
5. 利用地形:利用地形可以有效地减少突骑的速度和攻击力。例如,在山区建造堡垒,可以有效地限制突骑的活动范围。
帝国时代2蒙古战术优缺点?
从总体讲,帝国时代2中各民族的特点是相互制衡的。虽然蒙古族在历史上是很厉害的民族,但可惜在这款游戏中未能体现。
蒙古的骑射手价格昂贵,作用却不是很明显。用蒙古人应该发挥其轻骑兵血长的优势,用漫山遍野的轻骑兵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轻骑兵在城堡时代就可以大量制造,可以严重削弱敌人的发展速度(前提是:至少要25个种田的农民和4个以上马屋)。因为轻骑兵只要80个食物,不断进攻可以瓦解敌人的力量,最后用蒙古骑射手和打包投石机送敌人上西天。所以使用蒙古族作战的性价比不很高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几乎没有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 。蒙古的优势的确实在于骑兵的训练,而蒙古的速度是全方位的移动速度,蒙古的骚扰能力很强,轻骑兵+蒙古骑射手可以很好地牵制对手,而全方位就是连攻城器械蒙古人都是提速的。这得益于蒙古的特色科技,快速移动的攻城武器可以在短时间内进攻敌人,不给对手任何的机会。蒙古轻骑兵与骑射手的完美配合,在速度上的优势,和相对拥有的威力,使得蒙古拥有打猎效率快50%。骑射手加20%攻速。轻骑兵加30%生命值。组队时轻骑兵视野加2。
蒙古的核心建筑是攻城器制造厂和城堡。在决定版里还要加上马厩,因为可以生产草原突骑。打猎效率快,意味着蒙古吃猪吃鹿更快,可以快速拥有大量食物,生产更多农民或者更快地进行帝国时代的升级。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优势。骑射手加20%攻速,这个优势使得蒙古的骑射手威力十足,而蒙古突骑本来就是高攻速攻击力量。蒙古的轻骑兵虽然没有三级甲,但是血量加了30%,这使得蒙古的翼骑兵在满级情况下有高达这117点的血量,是超强的兵种。
组队加视野的优势可以让蒙古更方便赶寻找野猪和并在敌方地域获得敌国的食物,但优势不是特别巨大。
蒙古的科技游牧聊胜于无,房子被摧毁以后不影响人口,但城堡被摧毁以后还是影响到人口减少。
蒙古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数量巨大的翼骑兵和无敌的草原突骑,攻速超高的蒙古骑射手,还有高速移动的攻城器械。所以蒙古的战术就三个字,快、准、狠。利用它高速移动的军队,准确地找到敌人,用重型冲撞车撞开城墙或撞毁建筑,翼骑兵涌入其中,无情地杀戮。沉重打击敌人的经济贸易线。
蒙古就是要利用他前期的经济优势,前期就需要不断地骚扰敌人的经济,攻击对方的农民。因为野猪和野鹿的肉数量是有限的,等野猪和野鹿的肉被吃完,蒙古的经济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快速升级和快速进攻敌人并迟滞敌国的升级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蒙古在与敌国一对一的战争中并不具有对决的实力,因为蒙古在后期需要大量的黄金,这使得在一对一的对决中,除非能在对手升级前期快速消灭对手,否则黄金的缺少会直接影响蒙古军队的进攻和防御指数。
为什么蒙古帝国分裂成四个国家,其他都叫汗国,单单东亚这边叫元朝?
元朝是简称,全称是大元也克蒙古兀鲁思。“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兀鲁思”是民众、部众的意思,引申为国家。“也克”是大的意思。也就是“大元大蒙古国”。
据说,为成吉思汗画像的时候,忽必烈让画工照着自己画的。所以爷孙俩看着很像
但是,全称又不太准确。忽必烈确立“大元”这个国号,就有替代“大蒙古国”国号的意思。而很多时候,这两个国号却被合并在了一起。不过这样一来,又暗合了辽朝的国号。
辽朝是契丹人建立的。他们的王朝,会反复用“契丹”或“辽”两个国号。这样的双国号制,代表了契丹人既要争取中原,又不忘草原的纠结心理。
元朝的双国号,或两个国号并称,则也代表了元朝皇帝既是中原皇帝,又是蒙古大汗。不过,此时的蒙古版图,已经从蒙古高原发展到了东欧、西亚、中亚等地,自然也包含金帐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
这三个汗国的正式国号,分别是:术赤兀鲁思、旭烈兀兀鲁思、察合台兀鲁思。
再加上元朝的另一个国号——也克蒙古兀鲁思,放在一起是不是和谐多了?
不过,这就又牵扯出一个问题:既然其他汗国的国号,都是以创建者的名字命名,为什么忽必烈创建的元朝,却不叫“忽必烈兀鲁斯”?
嗯……有时候我都恨自己,比杠精还能杠,跟自己抬杠。我后来搜了全网,也没见有人提过这个问题。甚至没有“忽必烈兀鲁斯”这个词条。
但是自己挖坑,就得自己想办法给填上。我还是试着梳理一下。要是有人知道的,也请赐教。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统治的部众是九十五个千户。这些千户,又被成吉思汗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儿子和功臣们。而每个受封者的部众都可以称作一个兀鲁思。如果这样算,那就不只是三个汗国,十几个汗国也是有的。
大体上,蒙古高原东部,被分给了成吉思汗的四个弟弟,也就是东道诸王。蒙古高原西部分给了成吉思汗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西道诸王。不过,看地图也都知道,东部再往东就是大海了,基本没啥发展空间。而西部则一路能够推进到欧洲、非洲。所以,慢慢的西道诸王的地盘就更大。
在东道诸王、西道诸王之间,蒙古高原中部的大片领地,被封给了幼子拖雷。这也是草原传统的幼子守灶。也就是说,成吉思汗大部分财产,是给了小儿子拖雷,包括他的宫帐、卫兵、大部分部队。这也就是拖雷兀鲁思,或者称之为拖雷汗国。
这么说吧,蒙古一共九十五个千户,窝阔台直接统治的是四个,拖雷直接或间接统治了六十几个。相当于,窝阔台得到的只是一个蒙古汗国大汗的空名。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也没有直接继位,而是由拖雷监国四年。拖雷主持蒙古帝国的朝政,他的行政中心,就在自己的拖雷汗国内,也就是后来的蒙古帝国国都哈拉和林。
拖雷暴毙而死——有可能就是窝阔台害死的,窝阔台才上位,成为第二任蒙古大汗。
之后,窝阔台将拖雷兀鲁思的中心哈拉和林提升为蒙古国都,进而侵占了拖雷兀鲁思的大半领地。迫使拖雷家族,在其妻子唆鲁禾帖尼的带领下向西迁徙,手中的地盘也仅仅剩下了瓦剌、乞儿吉思两地。
为了霸占拖雷家族的全部领地,窝阔台还想让唆鲁禾帖尼嫁给自己的儿子阔端。唆鲁禾帖尼不但成功化解了这个危机,还把阔端拉到了自己一方,分化了窝阔台一系的实力。
帝国的分裂
几年后,转机就出现了——窝阔台、贵由父子相继去世,汗位空悬。唆鲁禾帖尼与当时最有实力的拔都(术赤汗国)结盟,推举自己的儿子蒙哥继位,成为蒙古帝国第四位大汗。
尽管,拔都帮助蒙哥上位,也有对付窝阔台一系的原因。但既然拔都出力了,上位之后的蒙哥也就不再好管了。这样,也造成术赤汗国的独立。
蒙哥成为蒙古大汗后,总揽蒙古帝国。拖雷的幼子阿里不哥继承拖雷兀鲁思。类似于当初窝阔台与拖雷的关系。而后,蒙哥又派二弟忽必烈管理中原,以取代木华黎家族;派三弟旭烈兀西征。等于是在原有地盘的基础上,向外拓展。
结果,蒙哥南下攻打南宋,意外死在了钓鱼城下。蒙哥之死,是蒙古帝国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旭烈兀远征在外,不愿意回来蹚浑水,在原地建立伊尔汗国。余下的诸如术赤汗国、察合台汗国等都支持阿里不哥。甚至蒙哥的儿子都支持阿里不哥继位。
可能当时的人都不会想到,忽必烈会北上争位。因为不仅忽必烈名不正言不顺,还在此前是个戴罪之身——他负责管理中原时,被蒙哥“查账”抓住把柄,差点被处死。
忽必烈的底气在哪?他的基本盘是汉人世侯,他的盟友是蒙古东道诸王。
但是,有一个规定,成吉思汗的宫帐是不允许被其他人占有的。也就是说,当成吉思汗将自己的宫帐分封给了拖雷之后,就只能按照幼子传承的顺序传下去。拖雷之后,拖雷兀鲁思就是阿里不哥继承。尽管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却不可能再占据拖雷兀鲁思。
这里有一条线索:从成吉思汗到蒙哥,蒙古帝国的核心一直是哈拉和林。而哈拉和林则一直是拖雷家族的地盘。尽管哈拉和林一度被窝阔台家族夺占,但忽必烈继位蒙古大汗后,因为本身的“得位不正”,就不敢再进一步。
占不了,那就只能另外创造一个。
所以,在战胜阿里不哥后,蒙古帝国的内核也便由漠北的哈拉和林向南转移——元大都和元上都。这是忽必烈与草原传统势力的妥协。
另一个妥协,则是“大哉乾元”。这是忽必烈与中原势力的妥协。为什么不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以地望作为国号?这可能也是忽必烈最后的倔强吧。
不论如何,忽必烈在多方妥协之后,最终取得大位。他也就兼具了双重身份:元朝皇帝、蒙古帝国大汗。
关于帝国时代4蒙古文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