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韩信之死的历史真相)
三国里有韩信吗?
没有韩信。
韩信不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而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是从东汉末年分三国开始。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韩信落魄时差点饿死,一个老妇好心给他饭吃,韩信发迹后是如何回报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韩信少年时,家中一贫如洗,又没有正当职业,常厚着脸皮到别人家里蹭饭、混口饭吃,所以当地人都很讨厌他。早年的韩信如此落魄,穿着破衣烂衫,到处乞食,受尽了白眼,可他手上常捧着一策兵书,腰上挎着一把宝剑,在街市上荡来荡去。司马迁似乎用这些信息告诉人们,韩信有贵族身份,只是落魄了,否则吃上顿愁下顿的他怎会有一把名贵的宝剑,怎有闲心捧读兵书?他是一介没有官职的布衣,又不会“治生商贾”,不会做生意养活自己,于是只能到处乞食,以致“人多厌之者”。一条汉子,长得牛高马大、人模狗样,却啥都不会干,鹑衣百结,还整天挎着把剑东游西逛,混吃百家饭,这样的人被人讨厌倒也不足为怪。
天天到南昌亭长家蹭饭吃,竟把亭长老婆吃急眼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惠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韩信经常到南昌亭长家去混饭吃。秦汉时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一乡。这个南昌 ,并非今天的江西南昌,而是淮阴下面一个叫南昌的小地方,亭长能管十个村,家里应该有几个钱,韩信可能早就认识南昌亭长,天天一到饭点就不请自来,也不拿自己当外人,时间一长,亭长老婆被他吃急眼了,憋了一肚子鸟气。南昌亭长老婆想出一招:半夜就爬起来煮饭烧菜,天还没亮就唤醒全家,将饭菜一扫而光。韩信睡醒起床后,按惯例摇摇晃晃过来吃饭,一见锅里无饭,碗盘洗的干干净净。他心里一下就明白过来了 :自己天天来吃白食,人家已经非常厌烦,又不好明说,才祭出这招“闭门羹”,他心中恼怒,一赌气就宣布和亭长绝交,气冲冲摔门而去。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不能去亭长家蹭吃蹭喝了,肚饿怎么办呢?他想:我到河边钓鱼去吧,运气好钓上来几条也可充饥。于是“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辱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胯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到河边钓鱼,可能他饿的头晕目眩,面黄肌瘦,鱼儿又半天不咬钩,一副穷愁潦倒的倒霉样。正好河边有几个替人漂洗棉絮的漂母,其中一个好心的大娘见韩信饿的可怜,动了恻隐之心,就把自己带来的饭食分给韩信吃,一连十几天,她每天去河边洗絮就每天分饭给韩信吃。
某日,大娘对韩信说:“我的活明天就干完了,明日我就不来河边了,以后你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了”。
韩信很感动,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要重重的报答您”。漂母正色道:“堂堂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好意思说什么厚报?我看你一个落魄公子没饭吃同情你,岂为贪图回报?你还有脸说这种大话”?
韩信连饭都吃不起,遭人鄙视,为人憎厌,被恶人欺负也就难以避免了。某日,淮阴的一个泼皮无赖当街拦住他,以轻蔑的口气说:“别看你小子长的高大威猛,还喜欢携刀带剑,骨子里却是个胆小鬼。你不是有把破剑吗,有种你就刺死我;没种,你就从我的胯下钻过”!看热闹的吃瓜群众纷纷跟着起哄:“韩信,刺他啊”!韩信盯着无赖看,看了好一阵子,然后他俯首低头,居然真的从那厮的胯下钻过。一条街轰动了——一市人皆笑韩信是懦夫,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其实,韩信并非真的怯懦。杀人容易,一拔剑,手一挥就“咔嚓 ”了。面对羞辱,韩信没有动匹夫之怒,他神色不变、既不恼羞成怒、也不鲁莽冲动,“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大智大勇,君子之勇。俗话说:“小不忍而乱大谋”。杀那泼皮容易,可自己或许会为他偿命,命都没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如何实现?从那厮的胯下爬过去,是为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而牺牲眼下小小的荣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秦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韩信也被这股洪流裹挟着,投入到起兵反秦的浪潮中去......他先投项羽,后投刘邦,杀伐决断,屡建奇功 。汉王五年(前202年) ,刘邦集合各路大军,与项羽决战垓下。在这次著名会战中,刘邦采纳韩信计谋,用数十万大军设下十面埋伏,将十万楚军紧紧包围,他还组织降汉楚人从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听了更军心涣散,纷纷逃亡。项羽被迫自刎乌江,楚国遂亡,天下归汉。天下平定后,刘邦削夺了韩信的军权,将他由齐王徙为楚王。韩信衣锦还乡,回到淮阴。他首先找到当年分饭给他吃的漂母,真的赠给她千金。他还找到南昌亭长,给了他一百个小钱,还讥讽道:“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您老是个小人,做好事不做到底”。第三件事是他找到当年当众羞辱他,令他蒙受“胯下之辱”的淮阴恶少年,这小子见到气势逼人的楚王韩信,吓得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如今的韩信要杀这小子好比踩死一只蚂蚁般容易。谁知韩信并未为难他,反而当众任命他做中尉。中尉是负责楚国国都治安的中级武官。韩信此举出人意料, 他当众解释道:“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这是一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难道我不能杀他吗?完全可以,但杀之无名。他并无大罪,所以我忍到今天”。
一饭必酬,有恩必报 。韩信发迹后对有恩于自己或与己结怨的人,都是报恩的:千金报答漂母,给南昌亭长百钱 ,封无赖做中尉,都可以理解为报恩。韩信的气度与高明,由此可见一斑。他不还人情则已,一还就让你永生不忘。
韩信在投奔刘邦,得萧何力荐,被拜为大将军之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众多教课书式的经典战例,素有“兵仙”的美誉。
韩信堪称典范,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成语,什么国士无双、多多益善、背水一战、十面埋伏、拔旗易帜等等,有数十个之多。其中,有一个就和曾经帮助过韩信的老妇人有关,这个成语就是“一饭千金”。
韩信在投奔项梁起义军之前,家贫,吃饭都成问题,常常要到乡邻家里去蹭饭吃。因此,乡邻都很厌恶他。
韩信曾经到南昌亭长家蹭饭,一蹭就是数月。最后,亭长夫人实在是厌恶韩信,就赶早做饭,早早吃完。等韩信到的时候,亭长家人早就吃过犯了。韩信还是有点自尊的,得知缘由之后,大怒而去。
可是,韩信不在亭长家吃饭,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肚子饿呀。怎么办?韩信想到了一个办法,去钓鱼。韩信希望能够钓到鱼,填饱肚子。不过,韩信钓鱼的水平实在是太次,鱼就是不上钩,而韩信的肚子则是咕噜咕噜直叫。
恰好,韩信钓鱼的地方,天天有一群漂母,即浣洗衣服的老妇人,在那里洗衣服。其中一位老妇人,听到正在钓鱼的韩信饿的肚子咕咕直叫,就将自己所带的饭分给韩信吃。老妇人给韩信带饭,一带就是数十日。
韩信当时非常感动,就跟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意思就是,我以后一定要重重报答您。
漂母听后,怒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老妇人的意思就是,你不能养活你自己,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并不是希望你报答我才这么做的。
可见,世上还是有心底善良,乐于助人,且不求回报的好人的。而且,刚好还让韩信给遇上了。而韩信也并未忘记漂母的施饭之恩。
等到项羽已灭,天下平定之后,韩信被从齐王位徙为了楚王,又回到了家乡楚地。韩信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兑现自己当年对漂母许下的承诺。他让人找来了漂母,“赐千金”以为报答。可以想像,当漂母拿到韩信所赐的千金之时,有多么的感动。
善良之人,就应该得到好的回报。只可惜,有时候,却恰恰相反。韩信就是一个极端的典型。
韩信绝对是一位善良之人,他知恩图报,而且不计前嫌。韩信不仅仅感谢了漂母,还找来了南昌亭长。韩信告诉亭长,您是做好事有始无终呀。但是,韩信并未记恨,还是将亭长曾经的饭食之恩给报答了,赐了南昌亭长百金。因为在韩信看来,你付出了,那我就应该给与回报。
甚至于之前曾让韩信遭受了胯下之辱的屠户少年,韩信都没有计较,而是任命他做了一名中尉,在军中效力。
韩信的知恩图报,也绝不是装出来的。曾经,谋士蒯通劝韩信造反,不要再追随刘邦了自行夺取天下,成为天下之主多好。韩信却告诉蒯通:“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共患难的意思),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替人分忧的意思),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吃了别人的东西就要替人卖命),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不可以见利忘义,坚决不肯造反。
只可惜,韩信的善良,导致了韩信的天真。在权力纵横的朝堂之上,天真之人是没有立足之地的。韩信始终抱着我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得一个王爵之位是理所应当的。但在刘邦看来,天下已得,所有善战的将领都是威胁,是必除之而后快的。
韩信的善良,最终也害死了韩信。所以,善良还是要用到对的人身上。善良也要有可以保护自己的牙齿,在与人为善之时,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才好。希望天下的善良之人,都得到类似漂母一般的好报。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韩信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