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强大的天策上将阵容(打造强大的天策上将阵容怎么样)
李渊赐李世民“天策上将”,可开府,有哪些实际权力和影响?
621年,坚持用兵的李世民终于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并俘获二人,功高难封,李渊便开创了一个用心良苦却事与愿违的新官位,封二子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至此李世民是天策上将,还是秦王、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无论爵位还是勋位,都是在臣子中最高的,权力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还“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
对于天策上将的来源,众说纷纭,天策有决策准确果断的意思,有一种说法认为来自星名,意有所寄,《左传》有“鶉之賁賁,天策焞焞”之句,并注“天策,傅说星”。傅说,是殷商高宗武丁的宰相,在傅说的辅佐下,武丁成功中兴商朝,傅说成为受历代景仰的贤相,相传他死后化为天策星。依此说法,李渊可算用心良苦,为君为父,面对二子争位,掌心掌背都是肉,难以取舍,故封天策上将,寓有让世民辅助建成受人景仰的意思。
可惜事与愿违,天策上将这一职位使李世民在与李建成角力中拥有更多筹码,尤其是可以开府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许自置官属”,给予他罗致人物大开方便之门,他曾在房玄龄建议下,将杜如晦的叔父杜淹招募到天策府,以免他投入太子李建成阵营。随同他出生入死的一些老部下,也有了合适的职位安置保护。(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天策上将之下是亲王,秦王又居首位;亲王下面是三公,太尉空缺,司徒李世民又居首位,至此权力熏天封无可封,天策府还能与朝廷抢官员,朝廷任命杜如晦为陕州长史,房玄龄急劝世民留下他,说他是王佐之才,李世民便征用留下杜如晦,房玄龄预参大事,推贤荐才,杜如晦决断事情果断准确,二人成为李世民左膀右臂,也是后来玄武门之变重要谋主。
读史鉴今,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李世民参预了太原起兵谋划,接着又平定薛举、刘武周。在中原战场,更是力排众议,甚至顶着皇上李渊要求撤军的压力,硬钢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强敌,最终取得全胜。这样的战绩,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叫亮瞎了天下人的钛合金狗眼。
在返回长安后,按唐史官方的说法,由于李世民功劳太大了,任何官职都不好封了,所以皇上李渊开动小脑筋,发明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官职给他。按李渊解释,天策上将这个位置仅次于皇帝与太子,在所有王、公的上面。
如果说白一点,身为秦王的李世民本来地位就仅次于皇帝与太子,这个天策上将并没有为他地位提升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而按照李世民后来自己的说法,当时他面临的局面就是功高不赏。换句话说,李渊要让李世民交出兵权,只能把他调到别的岗位。而这个天策上将就是那个别的岗位。
当然,天策上将开府也不是一点用也没有。一方面,通过开府,李世民可以堂而皇之搜罗人才;另一方面,这个略有些怪异的称号也给李世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这两个好处,都在李世民后来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起了些作用。
621年六月虎牢关一战后,李世民凯旋而归,李渊又喜又忧,喜的是郑、夏两个最大的割据势力被消灭,窦建德和王世充被俘虏;忧的是秦王李世民再一次立下战功,已经封无可封,现有的官职已经配不上李世民的功绩,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但再大的难题也不能束之高阁,于是在十月份,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直白一点说就是“两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的大唐第三号人物。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是各种职位加身,天策上将、太尉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秦王等等。
那么这个天策上将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又在李世民夺权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在洛阳开天策府(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可以“置官署”,这是天策府的权力体现,李世民可以自己封设官职,这就相当于大朝廷里有了一个小朝廷(相当于现在的总公司里有了一个分公司),这直接为将来李世民夺权输入了大批可用之才。
李世民开文学馆,设十八学士,再加上原本的秦府统军,文臣武将样样具备。我们知道李世民在不断的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招揽了不少能臣猛将,天策府的设立给了他们合适的职位,使他们能够一直团结在李世民周围,李世民在天策府聚集了五十人左右的一个政治班底。
这里就不得不重点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后来的宰相房玄龄,房玄龄最开始投向李世民后,为李世民搜罗了不少人才,将任何可能的人才都安置到了天策府中。
杜如晦在刚投在秦王府中的时候,并未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后来房玄龄告诉李世民杜如晦有“王佐之才”,李世民这才重点把杜如晦留下;再就是杜淹,杜如晦的叔父,曾加害杜如晦的哥哥和弟弟,在王世充兵败后,杜淹本应被杀,杜如晦的弟弟央求杜如晦救下了杜淹,后来房玄龄怕他投向李建成,将其引荐至天策府;还有一个张亮,被房玄龄举荐进天策府,后来成为李世民的心腹,李建成与李世民夺权白热化后,李世民让张亮去洛阳秘密联络山东豪杰,以图举事,后来被李元吉得知,告其图谋不轨,李渊将其抓捕严刑拷打,张亮愣是严守秘密,最后被放回。等等。
众人坚定的团结在李世民周围,成为李世民举事的最可靠力量,当初李渊本欲奖赏李世民才封的天策上将,到了后来天策府却助长了李世民的权力欲,成了李世民发动政变的根据地。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李渊不得不模棱两可,试图拖一天是一天,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建议下,李渊将天策府的很多官员外调甚至驱逐,比如程知节、房玄龄、杜如晦等,但是派系早已形成,这些人早已和李世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一系列动作不过是促使李世民提前发动了政变。
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为皇太子的李世民太知道天策府的威力了,于是在六月底取消天策府,大唐一朝再也没有出过天策上将,小朝廷解散后,当初天策府中走出来的官员又都活跃在大朝廷里,有很多人的画像都入了凌烟阁,成为二十四功臣之一。
鉴于儿子李世民在立国安邦中具有卓越的功绩,李渊别出心裁,把李世民设为“天策上将”。这个职位很麻烦,全称叫做“天策上将太尉领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
这个职位既有象征意义,又有实用价值。
它的象征意义在于,让李世民成为大唐的三号人物。“天策上将”低于皇帝和太子,位列亲王三公之上。李渊很明白,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中,儿子李世民的功劳远远高于太子李建成。尤其是在虎牢之战中,李世民消除了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为稳定刚刚建立的大唐政权奠定了基础。
设置“天策上将”的实际权力在于他可以招揽贤达人士和各类人才。“天策上将”的天策府是最高的武官府,具有独立军事机构的味道,体制内的十四卫府在它之下。这意味着李世民可以构建独立掌控的军事力量,或者说是一个独立的军事王国。
常言道,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李世民的各种表现已经让太子李建成显得黯淡起来。对这个问题,李渊看很清楚。
为了不让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矛盾更加白热化,李渊给李世民授予“天策上将”这样一个头衔,既是对李世民贡献的褒奖,也是对李世民心里的一种安抚。
“天策上将”已经高于其他所有的官阶了,李渊想不出比这个更好的办法了。
正是“天策上将”这个位子,让李世民如虎添翼。他广泛搜罗人才,稳固并充实了自己的班底。
李世民是一个“见到阳光就灿烂”的人物,毛主席曾经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对于李世民而言,哥哥李建成已经成为了拦路虎。能打仗、会打仗的李世民策划了改变历史方向的玄武门事变。
如果让李世民跟李靖开战,天策上将跟大唐军神谁输谁赢?
这个不好说。单论军事能力,两人相当,或者李靖稍强。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李世民相对李靖,政治天赋更高,战略眼光极强,又是天生的影帝,极其擅长拉拢人心,手下誓死追随的人很多。一但双方发生长时间对峙,李靖方很难扛得住李世民的各种手段。如果双方贸然开战,双方军队数量、装备相当的情况下,李靖占优
楼下对比基本都是跟着楼主转。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没有天生就啥都会的,能留名史书的人都是一直在进步,这种抛开时期来讲都是耍流氓。
第一,前期李靖是百分之百打不过李世民的。李靖在长安有什么超神的操作吗?李唐兵临城下李靖都属于不显山不露水,所有记载也只是提李靖书面军事能力多厉害,但缺乏实践相辅相成啊,但李世民出场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这会的李靖真的没法跟李世民比。就是李靖归唐以后,李世民东出攻洛阳,李靖南下攻荆州。李靖只是勉强刚好完成任务,李世民却在突发情况(河北窦建德援军)超额完成任务。当然这里一部分原因是李世民带精兵来,军区大权在握,补给完全不用发愁。李靖各方面条件比不上李世民,但是论战术,当时李靖打得也并没太出彩。
第二后期单论军事能力,李世民百分之百打不过李靖,李靖之所以被称为军神,可不是唐朝吹出来的,当时周边国家听见李靖,哪个不是闻风丧胆。这个只能说术业有专攻,李靖有属于那种成长型的,后期军事才能几乎发挥到了机制。李世民每次交谈完都会觉得茅塞顿开(包括练兵方案、军制改革、武器改进、排兵布阵等等),可想而知当时李靖军事造诣。
第三是综合来看,第一点用人上,李世民碾压。称帝以后,李世民专攻的是用人和建设。如果你要考虑下属忠诚度,考虑下属人才不一,考虑后勤补给,考虑民心所向,那李靖几乎没有任何赢面。这里很多人会说李靖其实这方面也厉害,只不过避嫌,只不过没机会发挥。但是李靖归唐之前,也是有大把机会啊。更何况为何李渊拿下长安以后要杀他?为何没有其他人求情,而是完全不认识的李世民看他有才救下。李靖一生人际关系都没啥出彩的,如果没遇到李世民,也不会有后面的成就。还是那句,术业有专攻,李靖哪怕是投降另一个霸主,联合起来也不是李世民对手。李世民对李靖来说是伯乐,而不是对手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了解更多关于打造强大的天策上将阵容的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