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与霸业——解析项羽英雄技能的强度(征服与霸业项羽技能搭配)
项羽为什么在王业、帝业、霸业三种既有的政治制度中选择了霸业呢?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说的非常有道理,当年年轻气盛的项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在胜利面前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个人愚蠢的小资思想注定了他的失败。项羽身边的谋臣也并不都是庸人,比如鸿门宴中咱们比较熟悉的范增,他就能清晰的洞悉出刘邦的雄才大略,只不过项羽不听他的一意孤行而已,所以项羽身边不缺老姜,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他自己的决策。
当年刘邦先一步巧入关夺魁,但刘邦在胜利面前并没有被冲昏头脑,面对入关后各种各样的诱惑,他能坚守原则平稳处事,准备站稳脚后在咸阳有一番大作为。而项羽呢?项羽把刘邦赶走之后,他的队伍在城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豪华的皇城毁灭后竟然戏剧性的开路了。项羽的所作所为绝非大将风范,他本就没有拿天下夺江山的宏伟蓝图,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就帝业?
项羽根本就看不上咸阳这地,他感觉暴秦曾经号令天下的地方让他恶心,项羽认为只有回归故里才是正确的。项羽在秦灭之后自己内心的最好状态是什么呢?就是尘归尘土归土,让整个大世界还回到秦统一全国前的样子,我项羽回到楚地经营我那一亩三分地就行了。项羽的恋家情节,让他认为只有胜利后荣归故里才能光耀门楣,项家的根一直在楚地,就好像全国那么大疆域,只有楚地的人才能认识项羽一样………
项羽这样的认知观,你让他怎么能有统一天下的作为,人家压根就没往那方面想过。项羽的最佳状态就是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你们各自吃各自的,只要我在这群人里保持是最有面子,最强的一个人就行了。关于你问题中的“王业”,我不知道你怎么理解的王的概念,我个人感觉项羽还是成就了王业的,必经西楚霸王这个拉风的称号,能一直流传至今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项羽之所以会这样选择,那完全是他作为一介武夫,在政治上没有远见所致。
项羽为何要灭秦?你以为他是想让天下从秦的苛政中解放出来?错,他完全是为了报仇。除此之外,别无他念。当年秦灭楚时,他的爷爷项燕将军死在秦军刀下,他的楚国也被秦所灭。因此,他恨透了秦人,一心想着杀光秦人为自己的爷爷报仇,为自己的楚国报仇。看他灭秦时都干了些什么事。烧掉秦皇宫,杀尽秦宗室之人,杀光投降的几十万秦军士卒。这哪里是要得天下的圣主所为?更有甚者,有人建议他定都关中,因为关中地形险要,阻山河四塞,土地肥饶,是帝都的不二之选。然而项羽的回答更是可笑,功成名就不回归故里,犹如锦衣夜行。此一句话,足见项羽在政治上的无知。
灭秦以后,大肆分封诸侯,使国家再次回到春秋战国那个混战的年代。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分封制,在短时间内确实能够暂时稳定国家,但是早晚得陷入混战的局面。他只想做一个人见人怕的诸侯,谁敢不服,领兵讨打就行了。没想过一统天下,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其无知已经到了一定的地步。因为他恨秦,秦的一切东西在他眼里都不能被接纳,秦的所有东西都被他仇视,秦的一切都应该被毁掉。
纵观项羽一生,除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之外,其他方面都属小白。根本不具备当皇帝的条件,他只适合带兵冲锋,要么就是没事扛扛鼎,或者找人打打架,这些好勇斗狠的事情很适合他。
项羽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一代霸业?
【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项羽号西楚霸王,是战国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他从小就爱好武略打斗,力能扛鼎,你觉得谁敢给他胯下之辱,绝对被斩于马下。
所以他最后背水一战成就了霸业。
胯下之辱是韩信的故事,韩信喜欢配剑,被当地流氓看不惯就让韩信要嘛杀了他要嘛从他胯下钻过去,韩信胸怀抱负,能屈能伸,就受了这侮辱。